造紙知性之旅∼

記國小部資源班校外教學活動

 

國小部 劉如加、洪素惠 老師

 

為了讓小朋友認識我們生活中的大功臣「紙」是怎麼來的,並懂得珍惜紙資源,因此資源班三、四年級小朋友利用一個週四的上午參觀了位於北市長安東路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透過參觀、解說、親手造紙,動手作實驗、看特展,收穫極豐碩,特將小朋友的參觀心得刊出以饗讀者。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半日遊

國小部 四-3 葉子菡

今天是風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日子,一早我們就和實中說再見,前往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參觀。

終於,到了博物館,美麗的曾阿姨走出來為我們介紹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的故事:在中國開一座紙博物館是陳樹火先生的夢想,可是他還沒有來得及達成夢想的時候,就因為飛機失事去世了,結果他的夢想由他的孩子代替他實現-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誕生了!

首先我們看曾阿姨造紙,第一步驟是做紙漿,做紙漿的過程是浸泡、蒸煮、漂白、打漿,第二個步驟是加上樹糊,樹糊是利用馬拉巴利樹的樹根做成的,第三步驟是用紗網抄紙,在紙和紙的中間放一條線,放線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把紙區分開,做出來的紙才不會黏在一起;第二是紙一搓就會破,不知道有多少張紙,所以每做一張紙就放一條線,最後數一數線就可以知道有多少張紙,第四步驟是放在一種機器上壓乾,最後,才把紙一張張的放在溫度高達八十度以上的烘板上烘乾,一張手工紙就完成了!

接著我們去看「非紙之紙」,非紙之紙就是不是紙的紙,非紙之紙有牛皮、羊皮,而牛皮、羊皮要用到小牛、小羊的皮,所以只有在很重要的事情才用。還有埃及的紙,是利用紅蘿蔔擠壓做的,另外也有通草紙,是通草的莖做的,更早以前的還有利用牛的肩甲骨當紙來刻,各式各樣,沒有規定。

在三樓,我們看到一部用手寫的百科全書,這是一位老師親手寫的,給他的學生參考。

在四樓,我們學習西方的造紙方法,我自己親自動手造一張紙。一開始我覺得手黏黏的很噁心,不過漸漸的,我覺得很有趣。中國和西方造紙方法不一樣的是:中國的網子是用竹簾,而西方是直接放一個網子下去撈;中國弄乾是用手壓,西方是用抹布擦。

我們又回到三樓,在三樓做了十個小小實驗,每個實驗都用到紙,而且每個實驗都得細心觀察,才有好答案,例如:墨水在哪兒跑得快﹖如果不用心觀察,一下子就會錯得一塌糊塗,這些實驗讓我用心多了。

我們再度回到二樓,我覺得想尿尿,去廁所竟然發現連廁所也有題目,題目一:為什麼面紙不能丟入馬桶﹖答案:因為面紙裡含有一種液體,使面紙不容易分解在馬桶中,會造成堵塞;問題二:為什麼用衛生紙擦臉,臉上會起毛球﹖答案:因為衛生紙的纖維很鬆,一搓就會起毛球。

後來,我們從三樓邊走邊看的來到了二樓,那兒有一個展示-「小小音樂家」,那兒展示的是音樂家、歌手的手稿,如:伍佰、黃品源、萬芳......。

最後,我們結束了一天的紙之旅,這趟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參觀,使我增加了對紙的認識,也學會造紙,真是大豐收。

參觀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國小部 四-1 林曉恩

好棒哦!今天我們資源班要到台北去參觀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太棒了!

到了博物館,一位熱情的服務人員來迎接我們,她姓曾,對我好好,不但告訴我們博物館的由來,還告訴我們許多造紙的知識,真好!

一樓有世界各國的手工紙、賣店、售票處還有服務台。

二樓有紙鄉、特展室、造紙用料等。特展室裡有三十多位名人的作品,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黃品源和張義鷹的作品。

我又看到了四棵樹,分別是蕘花(可做成宣紙)、楮樹(可做成棉紙、手工紙的原料)、桑樹(樹葉可餵蠶)和馬拉巴栗樹(能分泌樹糊)。

三樓有紙在台灣,紙的科學遊戲。在做實驗時,我和家諭一起做,真好玩!哈!還有人的實驗袋不小心忘在台子上,就去做別的實驗呢!

四樓就是我們一直期望的-手工造紙廠啦!這種的比較簡單,不用浸泡、蒸煮、漂洗、打漿、加樹糊.....煩死啦!嘻!只要將網子在「紙漿水」裡面前後左右搖晃幾下就好了嘛!嘻!我就試試看!哇!水好冷.......不過我倒還蠻喜歡的。

造完紙,我就到一樓的賣店逛一逛,好多好多的東西,讓我眼花撩亂,目不暇給,只可惜我沒帶錢出來。

曾阿姨跟我們說什麼東西可以造紙漿,還跟我們說茶葉、花瓣、枯葉等東西都可以加在紙漿中,這樣紙就會變得更好看了。

時間過得真快,現在已經要回新竹了,我們才依依不拾的告別了曾阿姨,離開了那令我陶醉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回到了車上,司機先生-王叔叔,一面開車,一面為我們播放未看完的「一○一真狗」影集,我一面看著,一面想著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的由來:

陳樹火夫婦想創辦一個長春綿紙關係企業-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但在十四年前,醫生為陳樹火先生動了心臟手術,說最多只能再活十年了,陳樹火先生並沒有因這而放棄創辦博物館,反而更加努力。

可惜,在七年前,也就是西元一九九○年十月,發生了機場空難事件,而帶走了樹火夫婦及他弟弟的生命。

成立紙博物館一直是陳樹火先生的心願,雖然未能趕在他生前實現,但陳樹火先生的七個孩子花了五年的時間,完成了父親的心願,終在八十四年十月二十日開館。

我想著,覺得陳樹火先生好偉大!家諭已經吃完午餐,在我旁邊呼呼大睡。不過我還是很懷念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參觀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心得

國小部 四-5 陳怡潔

上個星期四-九月二十五日,我們資源班去參觀台北的紙博物館。到了目的地,就有一位阿姨做了一張紙給我們看,以下是製紙過程簡介:

(1)把樹皮「打」成紙漿。

(2)把紙漿攪拌,把樹皮裡的纖維攪均勻。

(3)用抄網斜斜的「插」入水裡,沈到最底下,慢慢把紗網擺平。

(4)左三圈、右三圈,再平平的拿起。

(5)把網子和紙漿倒過來(後面有一張紙),把它用抹布擦一擦。

(6)紙會黏在另一張紙上,再把它放在烘板上(烘板轉80度)。

(7)紙烘乾成功了!

 

之後,我們來到了二樓,二樓有世界各地的紙,有牛皮紙、羊皮紙、通草紙等,全世界的紙大約有36種,每種都很有特色。還有介紹在還沒有造紙之前,用的是非紙之紙-「不是紙的紙」有1.石頭。2.泥板。3.羊皮。4.牛骨。5.紅蘿蔔。6.繩子。7.葉子。8.龜殼。9.布。10.畫。

各式各樣不同的方法,都是聰明的人類想出來的,所以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就在這裡。

到了三樓,我看見了許多音樂家的手稿,有些音樂家在大火中「搶救」自己寫的稿,有些音樂家快失明時,字越寫越大......等。三樓還有一個實驗室,要我們做各種有關紙的實驗。

到了四樓,好玩的節目要開始了-造紙。我把剛才所聽到的方法利用在上面,果真,一下子,一張張紙「出爐」了,我還得了造紙大師-陳怡潔的獎狀,我好高興哦!

這次去博物館,我體會到了製紙的辛苦,所以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張紙,不要隨便浪費。

 

參觀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漫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