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具宗教、悲天憫人情懷的教育家

李家同校長(靜宜大學校長)

採訪、撰稿者 高二.1黃元珀.黃怡玫

指導老師:王文秀老師

在我們採訪當天,像無頭蒼蠅般在資電館四處尋找李家同校長的辨公室,「不用客氣,進來坐呀!」溫和友善的聲音,讓我們幾日來緊張的情緒緩和下來,在採訪李校長之前,我們做了不少功課,知道李教授擁有優秀的理工背景,還出版了深具宗教悲憫情懷的暢銷書「讓高牆倒下吧!」我們想瞭解他是否本來就對文學有興趣呢?校長表示,他最愛看的是小說,在美國求學時,也很愛聽偵探廣播劇,會寫書是希望以說故事的方式,引起大家的興趣,進而傳遞愛的訊息,校長也提到文章不必過份強調「文以載道」的觀念,若是篇篇大道理,反而令人卻步。所謂的「小故事,大道理」,從教授的書中,能得到最好的印證。

 

由於校長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信仰已是生活上的必需,他鼓勵每個人都應該有宗教信仰;就積極面而言,有信仰的人會比較誠實,以消極面來看,不致做出太壞的事。李校長舉例說:德蘭中心裡的修女將她們的每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奉獻給孤兒,孩子們因此對修女有認同感。但沒有信仰的人,可能每天上班時,做完份內之事便離開了,孩子們無法產生歸屬感,社會上有許多的義工都是有信仰的,支持他們過有意義的生活。教授也提到,現代人普遍以捐助金錢來表達善意、愛心,他認為這並不完全正確。病人匱乏的或許不是錢而是用關心,即使窮人也不願只得到金錢的濟助;如盲人等,他們需要的不是憐憫,而是真正平等的對待,過多旳憐憫,反而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報上所披露的人蛇集團以殘障人士向大眾行乞,使許多人的「愛心」反而成了不法份子賺錢的工具一事,李校長認為善事還是應該繼續做下去的,永遠都不應該去懷疑別人,即使騙子,也是個可憐的人,況且,大多數人也只是掏出個十元、一百元,對我們來說,損失很大嗎?如果因為擔心受騙,而失去了幫助別人的機會,才是我們真正的損失。

 

說到行善助人,大家幾乎會想到已逝的德蕾莎修女,李校長就曾經親赴加爾各答的「垂死之家」拜訪她。他表示在那裡服務的三天,讓他真正感受到德蕾莎修女偉大之處,並且看到了人類最貧窮也是最需要幫助的一面。這次的經歷讓他的人生觀有了很大的轉變,不但更加積極從事義工活動,而且不會在乎物質的享受,生活更有目標。李校長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的路越走越寬,另一種人則越走越窄,為名為利沒什麼不對,但若過份的重視,這樣的人,路就越走越窄,到最後便〞前途無亮〞了。

 

李校長早在大學時代就曾為受刑人服務,那時發生的一件事,對他往後造成深遠影響。曾有一位受刑人建議他何不放棄學業,選擇終身為受刑人服務。很明顯地,教授做了另一種選擇,因此心中一直有份歉疚,使得他時時刻刻都不忘要回饋社會。但我們從另一角度來看,由於他對學業的努力不懈,奠定如今的學術地位,擁有更大更廣的影響力,不僅能為更多人做事,也能帶動大家同心協助需要幫助的人。

 

在為受刑人服務期間,李校長接觸過許多一般人眼中的「壞人」,但他認為沒有人是「天生就壞」,大都是受不好的環境所影響,而造成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們農業社會成為工商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太過急速,使得新的道德價值標準來不及建立,且現今的物質社會對孩子旳誘惑太多了。二是在中國傳統的威權政治解體後,新自由民主的紀律尚末健全,使得許多父母不知如何教養孩子,才讓孩子接觸了不好的環境。如何解決呢?校長的看法是:若家長無法妥善照顧孩子,政府就應建立一套機制,延長孩子在校時間,如十二年國教;因為有很多青少年都是在國中時中途輟學,或畢業後失學時才學壞的。

 

那麼,李校長是如何教養孩子呢?他十分謙遜,不認為有什麼特別的方法,但他十分強調「身教」的重要性。李校長認為家長、老師平時的為人處世會反映在孩子的態度上;若家長對工友、傭人有禮貌,孩子就不出現驕縱的行為;老師、家長多關心孩子,並以身作則,長時間的耳濡目染,相信能收到最大的效果。另外,家長與老師也應保持緊密的聯繫,常常老師的規勸、建議比父母苦口婆心的勸喻更有幫助。

 

訪談接近尾聲,我們希望李校長給予實中學生一些建議。他表示,由於實中高中生選讀理組居多,更應該注重人文素養及遠大的眼光;一個國家的生存發展不可能全靠科學技術,否則就會像韓國一樣,擁有高科技卻經濟破產。所以,眼光一定要放遠,多關心本份以外之事,國家所需的是高瞻遠矚的人才。另外,實中學生一般有不錯的生活環境,更需要比平常人多具同情心,公民教育中的四維八德只是空洞的口號,若能多一點民胞物與的胸懷,不論從事任何行業,所做所為相信都會是好的。

 

最後,我們請李校長談談自己的人生觀,他又十分謙虛的表示沒有比較特別的。他想,一般大眾所以喜愛他的文章,是因為他比較會去關心別人,沒有尖銳的批判,大多是正面積極的建議,但這也是他和一般人的最大不同,因為身為一個受良好教育的人,應該關心全人類的事。悲天憫人,就是最崇高的道德,也是全人類最需要的精神。

 

此次的採訪,我們所接觸到的,不僅是滿腹經論的學者,更是一位富有人道精神的智者。李校長告訴我們,他的新作「陌生人」不久即將問世,在此做個小小的廣告。透過我們的訪談記錄,也許不能呈現李家同校長完整的面貌,但讀他的文章,相信定能感受到這顆溫暖的心。

《小故事大啟示》

路是無限的寬廣

 

各位同學:

我們在學校紀錄上,常常會對同學們有所討論,假設有一位國中生,他功課好,體育好,人緣也好,腦筋又很清楚。教師一定會對他下一個結論:這位同學前途無量。

果真這位同學考取了好的高中,又再考取了最好的大學,畢業以後,到政府機關去做事,從科員做起,很快地升到了科長,一開始任何一個升遷,都對他極有意義。可是在他越昇越高以後,他卻發現升遷越來越難了。假設他現在五十幾歲,已經做到了部長,試問,他對他的前途作何感想﹖他知道院長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這位當年前途無量的同學,到了這個時候,一定會覺得他已沒有前途了。

如果這位同學進入商界,到了這個時候,也許已是億萬富翁,儘管別人羡慕他,他卻會覺得生命並無多大意義,因為即使他能再賺一百萬,或一仟萬,這種財富的增加,又有何意義,要他使財富加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我在此所要強調的是:任何人,如果只是注意自己的得失,他的前途終究有限的,每一位政客,老了以後,都會嘗到「官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滋味。

反過來說,假設有一位同學,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候他得了一種怪病,癱瘓在病床之上,不能上學,國中文憑都沒有拿到。醫生診斷這位同學,不僅現在醫不好,將來情況只有越來越壞,試問對於這位同學,教師一定會覺得他已無任何前途了。

各位同學,劉俠女士就是這麼一位被大家認為完全沒有前途的一位。可是幾個月前,她進入清華大學禮堂擔任畢業典禮貴賓演講人時,全場師生家長都起立向她致敬。我至今仍記得她的話,她說:『世上有兩種人,一種人路越走越窄,一種人越走越寬。』,如果你一心只想做大官,你總會發現路已走到盡頭。如果你一心關切別人的幸福,你的路會越走越寬,因為隨著歲月的增長,他會發現越來越多有意義的事等著他做,他永遠不會閒下來,只會感到時間不夠用。

我從小就常做一個夢,夢裡我站在一座幽森黑暗的樹林裡,可是有一條路,可以通往遙遠的地方,只是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這條路永遠是越來越窄﹖聽了劉俠女士的話以後,我知道路可以無限寬的,只要我們永存助人之心,我們的路就會越來越寬,這才是真正的前途無量。

摘錄自82.10.16出刊之實中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