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教育部中教司司長 
本 校 前 校 長

 

張玉成
 

博士

        相信仍有不少的老師同學對中教司張玉成司長,存有相當深刻的印象,他也就是十年前帶領實中一步一步往上爬,用汗水一點一滴打下實中基礎,深受師生愛戴的張校長。身為採訪小組的鄒娟娟同學至今仍清晰的記得,當年她在幼稚園台下隨著音樂節奏跳舞時,張校長也在台上跟著小朋友載歌載舞的情景。 

        張司長經歷中小學教師、博士班的學術研究及教育部公職生涯的歷練後,於民國73年接任實中校長,張司長回憶接下這個職務後,心中即不斷思索如何辦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學校?這個理念,總括起來就是同學們耳熟能詳的那八個字「誠懇、踏實、創新、超越」。張司長說道,所謂「誠懇」便是做人要誠懇,「踏實」是指做事要踏實,但不論做人也好、做事也好,我們心裡面都要想著創新,不能墨守成規,要勇於嘗試,這也是配合”科學園區”的科學二字。繼創新之後,「超越」也是要緊的,時時要超越現況、超越老祖先的知識學問、超越同輩、同時更要超越自己,張司長希望同學們能不斷地朝這一方面努力。

        面對教育改革求新求變的浪潮,理想的高中教育該扮演何種角色才能與時代的脈動緊密結合呢?張司長認為,時光若倒流20年,當時的高中教育,很單純,就是大學預備教育,然而隨著文明的提昇與社會的進步,高中教育慢慢地接近國民教育。所謂國民教育,簡而言之,即是培養一個國民使其具備最基本能力和素養的養成教育,我國早期國教只到小學六年級,從民國57年起延長為九年,而現在的高中教育,除了原有升學的準備功能外,也兼具培育健全國民的使命。有鑑於此,要將高中教育辦得更具特色,使學生得到更均衡的發展,張司長提出「三動二群」和大家分享。三動,就是動手、動腦、動口。學生除了要能動手操作實驗及寫功課外,也要能動手處理日常生活所會碰到的「疑難雜症」,如換燈泡、操持家務等。動腦則是重視創造性思考,養成選擇批判的能力,處在這麼一個資訊氾濫的時代,如果什麼都照單全收,一定會超出我們所能負荷的程度,到頭來反而莫衷一是無法作出明智的抉擇,因此隨時抓住每一個
 

能動腦的機會,來分辨評析事物的美醜好惡,進而養成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第三項「動口」,可不是隨口說說耍嘴皮,而是勇於表現,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同時也要勤發問,敢表達,善於運用語文能力,無論是本國語文或是外國語言都要好好學習。

        那麼何謂「二群」呢?張司長提出兩點與大家共享。第一個「群」即是所謂的「團隊合作」,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文明進展到某一個程度後,能和別人共事,相互激盪,才能更上一層樓。在學校裡,老師會讓同學們分組討論、報告及做實驗,就是提供同學們合作學習,培養群性的大好機會。第二個「群」就是「社會服務」,人不單是獨善其身,也要有兼善天下的胸懷,不能只顧著自己,因此張司長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社區服務,貢獻自己的心力,回饋鄉里。高中教育除了重視學術研究的準備工作之外,同時也是健全人格與知能以因應未來社會生活的園地,假如能從「三動二群」著手,應該不難達成理想高中教育的目標。

培養健全的國民,除了靠學校教育之外,來自家庭的教養也是不可忽視的,最近從報章上讀到人子弒親的人倫慘劇,更令人感到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關於這一點,張司長認為父母對子女的管教,首重愛心,愛心即是關懷,然而關懷並不是溺愛,不是無限度的滿足孩子的索求,有些家長用錢來滿足孩子,用錢來解決孩子管教的問題,等到有一天,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時,孩子便可能採取激烈的手段,進而產生社會問題,張司長強調真正愛孩子是儘可能花時間關心他們,而不是用金錢物質來彌補。除了愛心之外,張司長亦談到尊重孩子的重要性,孩子需要在父母的尊重中才能學習正確選擇、獨立自主的機會。同時適度地給予孩子鼓勵也是很重要的,張司長表示父母應常肯定孩子的表現,給他們信心,不要讓他們否定自己。孩子若是生長在一個缺乏愛心、尊重與鼓勵的環境裡,精神上必定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許多不幸的社會案件即肇因於此,為人父母者不可不察。

        張司長訪談當天的行程非常緊湊,原本約定訪問的時間一轉眼就到了,臨行之際,我們特別請這位實中過去的大家長談談對本校的期許,對於實中發展迄今的成果,他感到十分驕傲且給予成功的肯定,司長期盼實驗中學未來依然能夠走在時代的尖端,成為二十一世紀學校的楷模!老師們應當秉持著「終身學習,超越自我」的精神,不斷充實自己,作為學生學習精神的示範榜樣;而學生也要以「誠懇、踏實、創新、超越」引為自我行事的準則,涵蘊自信、培養榮譽,一屆影響一屆,長江後浪推前浪,讓每一位實中學子都衷心地認為—
    「今日我以實中為傲,明日實中以我為榮!」

採訪報導:鄒娟娟、熊惠嵐、鄧婉容、黃智彥
指導老師:陳玲慧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