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身為本校畢業生,校訓或者多元化的學習歷程(玫老的油畫)等,對您後來的人生發展有什麼影響?在高中階段,有沒有發生過什麼令您印象最深刻且促使您成長的事件?
A:高中的歷史課有做個作業,是做幾百年前的報紙,讓我們把自己丟回那個時代去理解歷史,而不是死背歷史,和當時張玉燕老師給我絕對的自由彈活動中心裡的鋼琴等等,這些都影響我滿大的。我覺得只要是像這種能夠打破我們對傳統上課的想像的,都很有幫助,這點實驗就做得比其他學校好很多。
Q2:那對於實驗多彩多姿好忙碌的活動有什麼看法?覺得可以讓您探索更多?還是壓縮到您鑽研興趣的時間?
A:你說像是油畫嗎?我當時就是半哄半騙的才讓玫老給我過關的(但是我有認真畫喔),算是一種嘗試吧!不過如果再畫一張絕對免談(哈哈)。我認為實驗的活動並沒有「太多」,從每個活動中都可以培養各種不同的能力,從中學習,去體驗嘗試不同面向的事物。

Q3:您說過您在高中時,認為同儕受到體制的拘束,常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使您覺得孤獨,無法遇到相似的人。請問您認為那會漸漸變成一種驕傲嗎?會不會產生「其他人是庸碌之輩」的想法?
A:你是說自視甚高、曲高和寡對吧?我確實會有這樣的感覺,認為其他人是庸碌之輩,而產生孤單感。但現在回想起來,這也是我的人格缺陷造成的,也許是因為我沒有試著去溝通的關係吧。說不定真正溝通、與他人交流想法之後,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著類似的想法(一樣覺得孤單),只是我們彼此之間沒有交流,而無法有改變。所以孤單不是大家的錯,一部份也是我自己的問題。我在那時確實有一些驕傲的想法,但這有一部分的原因歸咎於我與其他人的缺乏交流。
Q4:我們在您過去的專訪中發現您曾說過「臺灣吧其實只是生命中的插曲」。請問是什麼樣的際遇讓您譜下了這個插曲呢?
A:我原本做了很久的廣告業。我們幫五月天、世界盃拍過MV,也拍過很多很屌的廣告,但假設我今天要拍一個Benz的廣告,我會讓我的廣告公司品牌出現在上面嗎?不會嘛!我的牌子一直沒有出來,這樣做「白牌」其實沒有什麼未來。我還年輕,反正失敗了,也還有人會花幾百萬找我拍一支廣告,所以就闖闖看,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而這正是臺灣需要的。你可以觀察到近年來網路上出現非常多新的東西,你弄一個貓在幹嘛的影片,記者加幾句話,就成了一則新聞,或者有人只是翻譯了國外影片,就會有很多人搶著看,這便是成熟的市場時機。至於選擇新媒體,則是因為動畫、漫畫、電影早就都被別人占走了,可是新媒體談教育,世界上誰有在做這個?計畫就這樣開始了。
Q5您如何選擇臺灣吧的製片內容?如何選擇哪些知識或內容是臺灣人應該具備或了解的呢?
A:我們會盡量尋找一些有趣而且與臺灣人切身相關的內容,以引發大眾的興趣,畢竟這才是我們想做的事。如同剛剛所說的,只要是能夠創造一個自由而熱烈的討論空間,各種題材都可以。但像是曾經有人提供資金要求我們拍一系列微積分教學的影片,我最後拒絕了,因為我發現這最後會淪為一部「補救教學影帶」,並不符合臺灣吧的初衷。

從謝政豪學長周詳且生動的分享中,各位讀者是否對於臺灣吧及自己所處的教育環境有更深的了解與想法呢?臺灣吧不只是youtube上的熱門影片,DJ
Hauer也不只是一個公司老闆。謝政豪學長帶我們看見的是對整個教育制度的革命、對媒體傳播的翻轉與對臺灣現況的思考。一個個犀利的問題直指我們逃避的挑戰,精闢的見解則引領我們新的思考方向,而豐富的經驗談更是大大拓展了我們的視野。
對於未來的選擇,學長給了最好的建議和示範,勇於挑戰、勇於創新,我們依然可以在這個制度下保持清醒。學長也強調,「核心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應該注重的是資訊的蒐集整理、理解思辨及語言表達能力等等,而不只是埋怨自己被困在僵硬的制度下無法施展才華。而至於學習,相信大家都瞭解了改變的方法,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也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學習的內容,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當然除了個體,學長也揭示了有關臺灣社會,種種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除了動畫臺灣史帶來的對文化歷史的了解之外,還有很多事我們應該自己去關注,甚至有能力以後親自去參與改善的,臺灣吧就是最好的身教。
感謝學長此次的分享與耐心回答,不但相當親民地簽了好多名,還大方的被我們死命拖住!精彩的演講與訪談想必都帶給大家滿滿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