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卷第四期  105年6月15日出刊    June 2016

 
畢業專刊

珊為母親奉上一杯茶-母親節奉茶活動

一個真誠的人

孵出夢幻講座 榮譽榜

活動看板

     
一個真誠的人-記廖鴻基作品暨海洋文學作品書展
 
   

一個真誠的人

---記廖鴻基作品暨海洋文學作品書展

國中部圖推教師洪淑珍老師

5月6日國文科教師邀請作家廖鴻基先生前來本校做一場「人與海的對話」專題演講。這是教師增能計畫,也是讓同學有機會聆聽當代作家創作理念並親炙作家風采。為配合此活動,圖書館特地做了一場書展--「溶進水裡的光---廖鴻基作品暨海洋文學作品書展」。

書展包含三部份,首先是「海神的信差----廖鴻基」的個人簡介及圖書館內廖鴻基的作品;再者也張貼老師發表於2015年7月 《鄉間小路》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溶進水裡的光。同時也向同學說明何謂「海洋文學」和相關作品。

臺灣島嶼四面環海,我們生活在其中,舉凡生活習慣、飲食、交通及文化等皆與海息息相關。但因歷史因素,從先民渡台,黑水溝橫亙,凶險無比。而後國民政府渡台,因軍事戰爭之故,台灣人民無緣和大海有和諧共處的機會,所以我們對於海只有因不了解而起的恐懼,只有對海的貪婪掠奪。

而在2000年起,臺灣更加關注自身,也就逐漸重視海洋,屬於臺灣的海洋文學也慢慢成型。依中央大學副教授莊宜文老師定義,「海洋文學」是把人和海洋的互動關係記述下來,其中包括對海洋的認知、情感、觀察和體驗。基本上,一篇成功的海洋文學作品,應該包含四大要素:(1) 精確的海洋知識(2) 豐富的海洋情懷(3) 深刻的海洋觀察(4) 切身的海洋體驗。

而廖鴻基老師的作品便是最好的代表,從早期描寫漁夫出海捕魚的故事《討海人》(1986),到關心海洋生態成立黑潮文化基金會《鯨生鯨世》,到2015年的《大島小島》,一路走來從描寫魚和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作為出發點,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和海洋的語言對話,他以豐富的海洋經驗和細膩敏銳的觀察,實地用文字和影像來為海洋作紀錄。

而廖鴻基老師作品的魅力來自老師本人。第一次認識老師是在2008年時,本校承辦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的高中職海洋文學體驗營,邀老師前來演講。當時對老師一派謙謙君子的氣質印象深刻,全體學員也對老師提出「救救海洋勿吃吻仔魚」的呼籲熱情回應。時隔八年,再見老師,老師的真誠依舊,對海的深情依然濃烈,但令人感動的是,老師將其濃情化為行動,一步一步堅定地前行,只求能為台灣的海再做一些事。

中午休息時老師在圖書館工作室中用餐並稍做休息,準備下午對學生的演說。待老師離去後,館員驚訝地發現老師的便當盒,吃得乾乾淨淨,甚至還用飲料將便當盒清洗,而二杯飲料當然也是喝完。老師珍惜所有的食物,可見一斑。這份惜物惜福的心,來自老師對萬物有情的尊重及珍惜,難怪老師的作品中有濃厚的人文關懷,因為這是老師的自身反映,文如其人。

下午和學生一起聆聽老師的演說,老師的真誠依舊,對海的深情依然濃烈,而我則更加明白大師之為大師不是他比較聰明,不是他書讀得比較多:而是他願意真實地面對自己,真誠地對待萬物有情,並且謙卑地做對的事,一直做下去!

高一1班 徐懿

細細訴說海洋生活,創作筆下描繪著無數重逢與擦身而過,我覺得廖鴻基老師早已超越作家、文學家境界,成為一位心思細膩的海洋哲學家。整場演說,廖鴻基老師充滿磁性的溫厚語調不只介紹生態、更為海洋伸張正義。我景仰佩服之際卻也掩不住心中惶恐,口口聲聲說要保護生態、提倡環保的人類,在多少吻仔魚和消波塊下成了諷刺?或許生活於都市叢林的我們尚未明瞭海洋的溫婉美好,但廖鴻基老師深情的筆觸,悄然喚起孩子們靈魂中與海洋的擁抱與祝福。一張張美麗到令人屏息的照片,紀錄下飛魚劃過水面轉彎的剎那、無數個日落朝陽的浪漫時光,我們在台下享受著的早已不是演說,而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深刻的悸動。感謝廖鴻基老師,感謝海洋,這難以忘懷的珍貴感受將轉換為追尋夢想的勇氣與力量。

高一1班 吳尚澤

國小時聽過一次廖鴻基先生的演講,但當時也不知道聽這演講有什麼意義,所以浪費了機會。今天,有幸在實驗高中再次聆聽廖鴻基先生的演講,絕對不輕易放過這個機會。國中參加探索課程,讓我親自體會人與自然的互動,現在上到廖鴻基先生的文章,更能有實際的體會與領悟。台灣自翊為美麗的海島,但卻不乏不了解海洋文化的”海島子民”;知道四面環海,卻以醜陋的消波塊掩蓋海岸線的美。孟子曰:”數罟不入污池,魚與鱉不可勝食也”如果不知道保護漁業資源,那麼數代以後的人民可能就無法享受海島的種種美麗。我們在自由的島嶼上,但被銬上無形的枷鎖,阻卻了往海的探索;如果能解開這套枷鎖,便能擁抱海洋,遼闊視野。

高一5班 謝馥伊

他願為一條魚,一如前世。而今世,願用盡生命的力氣,守護那湛藍的故鄉。這是聽完演講我對廖鴻基老師的印象。演講的過程中,廖鴻基老師不斷的感嘆著:為什麼我們會將環境糟蹋到這樣的地步?是啊!為什麼明明生在海島,卻連市場上屬於魚的名字都喚不出?為什麼海洋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此的被忽略、漠視?我們的社會與文化,似乎還保留著大中原思想、陸權國家的錯覺,政府的教育政策,也鮮少有關於海洋文化的認識。不住在漁村如我,真的很少感受到海洋離我們是如此靠近,而且多麼迫切的需要保護。廖鴻基老師用最嚴肅的聲音,喚醒了我,是該認識海的時候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