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卷第六期 106年11月15日出刊 November 2017

 
106學年度新進教師自我介紹 II

2017 ISSC大賽奪冠為國爭光

2017尼泊爾國際志工 106學年度幼兒園迎新活動  看見共備的力量  家長會委員名單 榮譽榜

活動看板

     
2017尼泊爾國際志工
 
   

科園實中x只有衛「尼」

——2017尼泊爾國際志工服務營

學務處訓育組何昀老師

本校自2013年起推動暑假國際志工服務計畫,至今已邁入第五年。這是屬於實中人的志工接力挑戰賽!

 

從菲律賓宿霧東南方的Olango小島(2014),到柬埔寨第四大城馬德望(Battambang,2013,2015),到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Talawa(2015),本校國際志工團今年來到尼泊爾加德滿都郊區的Kavresthali進行服務。

 

我們再次透過「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VYA)」,與尼泊爾當地社區再造組織VIN(VolunteersInitiativeNepal)合作,在願景協會總領隊侯德濬(Jyun)及副領隊翁宜蓁(Venus)的帶領下,20位團員及1位隨隊教師,展開為期13天的服務工作營(07/05-07/17)。

願景協會2008年開始在尼泊爾進行服務計畫時,以婦女衛生保健教育為主軸,這是計畫名稱「只有衛『尼』」的由來。近年因志工成員以青少年(高中生)為主,服務主軸偏重英語教育與社區建設。

 

本校團員們分組進行教案設計,藉由美勞、繪畫、歌唱、舞蹈、遊戲、傳統臺灣童玩(竹筷槍)等媒介,帶領當地小朋友認識英文單字並進行簡單對話。所有的團員也都是建設組的當然成員!在社區服務的日子裡,每天有一組團員到學校進行教學活動,另外兩組團員則是到建設基地進行鏟土除草的傳統磚造房屋地基工程。

 

此外,由當地合作夥伴協助翻譯及陪同,團員們分組進入當地民眾家中聊天、訪談,藉由Kavresthali社區的縮影,了解尼泊爾人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與家庭生活。回到加德滿都,最後一天半的參觀行程中,團員們參觀了世界文化遺產——加德滿都皇宮廣場,更有幸運的團員親眼見到傳說中的活女神!

 

從營隊招募面試開始,確定成團之後的教案討論與籌備工作,營期過程中與其他團員、當地合作夥伴的磨合與適應,到最後離開學校、離開社區的依依不捨,足見團員們對此活動投注的心力與從中得到的收穫。

 

以下節錄團員心得:

(郭澤筠)這次的國際志工計畫中,有非常大的比重在社區建設這個方面,甚至在最後教學結束後,連續好幾個整天都在建設。原本在出發前,對建設的想像是去做磚頭、蓋房子,但到了當地才知道,跟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這趟旅行之中確實充滿了驚奇與出乎意料。簡單而言,整個計畫就是在「挖土」。我們是這個暑假第一個到這個社區建設的團隊,所以一切從零開始,整地、挖地基都是我們的任務。每天一到工地,就拿起鋤頭、鏟子,開始沒日沒夜的挖挖挖,工作時與同伴同心協力;休息時一起坐在草地上聊天、吃餅乾;午餐時間就坐在附近的雜貨店,遠眺整個加德滿都盆地的美景。透過這次的建設,讓我在人生中第一次拿起鋤頭和鏟子,是個很特別的經驗。到了計畫後期,真的很疲憊,每天都要走極其顛簸的道路到工地,雙手的大拇指也因持續使用鏟子而隨時都要脫臼的感覺,腰、手腕也十分痠痛。再加上即使真的很努力地在工作,進度卻幾乎沒有推進時,整個人已在崩潰邊緣。直到最後一天,我們去拜訪了這棟房子未來的屋主,看到他們舊家的生活環境,生活有些拮据,卻還是真的用心招待我們。最後要離開時,還為我們點上Tikka,微笑感謝我們的那一刻,我才知道,我們這一個禮拜的付出和辛苦,是真的很值得。

 

(張祐懌)在教學服務後,老師才跟我們說原來班上有幾位小孩是從孤兒院來的,當下的我除了震驚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麼,明明看見他們每個人都充滿著笑容,竟然有這樣的背景。我開始回想當天的座位,的確有一群人特別搶眼,原來就是他們!在文化交流日那天他們就是上台彈吉他跟唱歌的那群人,我認為最有前途的一群人。隔天我們親自去拜訪孤兒院,他們的家。看見那天很頑皮的小孩竟然在打爵士鼓,其他小孩在唱聖歌,很感動,據說是負責人親自教他們所有知識,包括音樂。我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雖然他們物資缺乏,卻可以活得如此快樂如此有意義,那我為什麼不行?

(何亨晨)開始旅程後,我才親身感受到參與短期國際志工收穫最大的真的不是當地的人,真要說有幫助的話,VIN統整這些志工才是真正幫助當地居民的組織。我們全部的人完成的工作就像是一陣吹過小麥田的風,只有當事人知道,全世界都假裝這件事沒發生過,不知道要多少陣風累積起來,才能吹起席捲一個社區、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旋風。但儘管只有一陣風,也夠吹起參與者心中的漣漪。看到尼泊爾人沒有紅綠燈、垃圾桶、人行道的市區環境,讓我知道台灣雖然有許多市容需要改善,但在安全衛生上,還有很多人是享受不到的;看到尼泊爾小孩純真渴望的眼神,讓我知道台灣學生有多到滿出來的教學資源,豐富到爆炸的學習機會,真的要懂得珍惜這些上天賦予的;看到尼泊爾人工作時無畏受傷的精神,讓我知道精神上,我們不應該因為一點挫折,像是被岩石擦破了手肘、被水蛭咬傷了腳踝而像命運低頭,就算跌得再重,都要在原地爬起來,包紮好傷口重新出發。

(李育憲)或許,用自己的觀點如此評判別人已經是把「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對方身上」,是一種非常自我中心的行為;一個國家、文化、宗教也不是我短短十三天可以理解的。但我也堅信無論是怎樣的文化背景、歷史因素下,人與人之間應是平等,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權利。就像我們與尼泊爾當地居民的關係,我也不認為是上對下的施捨,而是對等的交流。我們助他們一臂之力,幫助他們找出「自己拯救自己的方法」。相對的,除了無謂的自我滿足外,他們也幫助我們開拓自己的眼界、踏出舒適圈、修正自己的想法。雙方各獲取自己想要的,僅此而已。希望這次我們所付出的一切,即使只有一點也好、只能幫助到一個人也好,能成功讓世界朝更美好的方向邁進;並讓他們知道即使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只要努力活著並相信自己的可能性,就一定會有好事發生的。

(賴奕澄)我們是很幸運的一組。因為我們有兩個整天在進行教學,不但有比別組更多觀察小朋友的時間,也多了更多跟小朋友相處的時間。我在學校感覺到最大的衝擊便是小朋友們對這個世界充滿極大的熱誠。他們臉上永遠洋溢著笑容,滿足於自己的生活,與旁人的互動更也是坦蕩蕩的誠懇、熱切,仔細聊天才發現他們對未來也是懷著期待及目標。反觀台灣社會,很多人對生活的熱誠和態度,是比不上當地小孩的。我們在物質生活上絕對是比那裡的小孩好上數倍,為甚麼反而少了那份對生活的熱切?或許,正因為社會的進步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拉開了人與人之間「心」的距離,陪伴著人們的又是冰冷的3C產品,難怪現代人的生活,總感缺少了一些溫度。

(張晴瑜)行前找資料及聽領隊分享時,我們接收到尼泊爾很保守,男女生是不願意牽手的。到了當地,男孩女孩卻很自然地牽起手圍圈圈等著玩遊戲。也許沒有任何一種說法可以完全表達一個民族的特色,同一件事可能會受到不同年齡的影響而有不同的結果。還有他們的口水病——不吃別人口水碰過的食物,但是寄宿家庭家人間卻不忌諱。我想,不論是什麼文化都是需要親身去體會去感受才能全面了解的!我很懷念走在路上跟路人說Namaste(你好)的日子,我嘗試在台灣跟路人問好,一開始實在不敢開口,因為不習慣整個人顯得彆扭。其實大家都已習慣偽裝自己,忙碌地過生活,鮮少對擦身而過的人釋出善意。也許我們的一個微笑能讓對方有一整天的好心情,我希望我能用自己小小的舉動,為世界加溫!

(李宇軒)七月十四日,待在host family的最後一天,也是準備以久的culture day,同時有那麼多人出現在學校,小朋友們很開心。其中有一個表演吉他和另一個表演唱歌的小孩,他們都來自孤兒院。我覺得很感動的點是他們都遭遇不太圓滿的童年,他們的生活都不富裕,但他們仍然堅強。我在他們身上感覺到的是旺盛的生命力,是對惡劣環境的不服輸,他們的眼睛都發著光。曾幾何時我們都長大了,社會的現實把我們從小時候的夢想中狠狠搖醒,我們逐漸了解了生存的規則也失去了原有的鋒芒。然而眼前的小孩卻讓我感覺羞愧,因為他們無所畏懼。「在追求夢想的途中,如果累了,調整腳步,而不是調整方向。」謝謝他們重新教會了我要如何作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