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戀曲~2008全國高中職學生海洋文學體驗營>
學務處訓育組長 施燕萍
台灣四面環海,是典型海洋國家,回溯台灣歷史,先祖們渡海而來,沿海而居,依海而生,長久以來我們與海洋的關係密不可分;躺臥在海的搖籃,我們吸取養分、成長茁壯,發展出許多海洋產業,但是正如廖鴻基老師說的「是不是我們走得太快,無意間遺落的大片海洋?」人們成了海洋的敵人,我們不斷挖取、消耗海洋的資源,卻忘了關心海洋環境的改變、海洋精神與文化,忘卻了山與海的必然關係。
根據〈海洋教育白皮書草案〉指出,自國民政府遷台以來,多數人仍延續、傳承陸地思惟文化,認為自己位居陸地之中,把海洋視為世界的邊緣、盡頭,教科書的安排也仍強調陸地文化、以農立國,而不是海洋探險、與海共生,教育部有感於國人長期對海洋的認知不足,因此近年致力於海洋教育的推廣,陸續規劃了幾項認識海洋的活動,學校今年暑假承辦的2008全國高中職學生海洋文學體驗營便是其一,希望讓學生透過文學、美學的角度深入認識我們的海洋文化。
我們把此次營隊範圍定在「海洋與詩歌」,邀請了李敏勇老師、林柏宜老師為同學指導詩的創作,還邀請了政治大學戴寶村教授為同學解說台灣海洋歷史與海洋族群,簡上仁老師帶同學唱出海洋的歌,廖鴻基老師引發大家對海洋的關懷與尊重,另外,尚有今年甫退休的丁美芬老師傳授同學詩歌朗誦的技巧,整個營隊課程緊湊精采。課程中最引大家興趣的便是廖鴻基老師的分享,廖老師生動的解說及各項照片的輔助,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印象深刻,而廖老師真摯熱切的海洋情懷更是感動在場所有的人;透過廖老師的解說,同學們更懂得關懷海洋環境與生態,讓「海島」能夠尊重「海洋」,而不是對海洋予取予求、恣意破壞。
當然,「體驗營」不可或缺的便是對海洋的親身接觸,營隊中,我們帶領同學到基隆出海,感受海風溫鹹的滋味、享受乘風破浪的痛快,讓同學從海洋的位置回望寶島台灣,試著體會葡萄牙人當初看到台灣喊出「福爾摩沙」的感動,也讓同學從海的角度觀察美麗海岸線;半天的活動結束於黃昏夕照,金黃海面上散發神聖的光潔,同學們也滿載而歸。
四天三夜的海洋文學體驗營在同學們琅琅詩朗聲中落幕,能達成多少活動目標尚無法評估,但從課程講解中同學可以體會海的意象與海的精神,透過外海體驗感受我們與海洋不可分的親密關係;從同學們的回饋中,我們相信播下去的種子會慢慢萌芽、成長茁壯,藉由這些參加營隊的孩子心中的領會,將有越來越多人關心我們的海洋並尊重海洋的一切。
特別感謝本校張惠英老師,
黃佩珊老師,
彭雨潔老師及竹東高中張澤平老師,
苗栗農工莫素娟老師,
石門國中車婉娟老師
於營隊時間陪伴指導學生
洗不淨
高一
4班 陳敬之
落葉都可以歸根
落海的人該去何處尋找自己
唉!海啊!
為何你可以
輕易將漁人吞吐在茫茫湛藍中
卻永遠無法用一滴的清澈
洗滌他們的辛酸
天地一大白
高一
4班 黃則惟
遊人馭浪來,稍歇視此灣。
浮波沫深沙,沉流激淺灘,
層疊似峰巒,怒嘯如吶喊。
不言鴻鵠志,平生總鬱藍。
海床
高一
2班 蔡孟亞
大海這張
舒服又冰涼的床
躺在上面
可以呼吸海的氣息
可以享受大自然溫暖的懷抱
輕輕 柔柔的
但它卻可以承載每艘船的重量
而且
底下蘊藏著豐富 奇妙
各式各樣的生物
它的奧妙
它的偉大
令人嘆為觀止啊!
心願
高一
1班 蔡孟昕
如果我是一座孤島,
我不會介意流浪的人們,
在我身上來來去去;
我不會介意無情的海浪,
拚命的拍打;
甚至,
我也不會介意,
往我身上倒核廢料。
我只要、
只要每天都能看到海平線上的
日升日落,
然後,
靜靜地等待你的經過。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