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第  九十九年一月十 三日出刊  November 2010

 
校運專刊

新任教師風采

國際志工活動紀行

國小部「根與芽」活動紀錄

模擬聯合國活動

榮譽榜

活動看板

 
國際志工活動紀行
 
   

向世界出發-國際志工活動紀行
 

編輯指導:朱宜琪老師
施燕萍老師
 

前言: 「服務學習」是本校核心課程中的一環,老師們除了將「社區服務」(community service)的概念融入課程教學之外,也舉辦了各種活動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此外,我們更鼓勵高中的學子們,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走出國門,善用他們語言的優勢能力,到更廣闊的國際天地服務,同時學習異國的文化,提升他們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
  以下是雙語部十一年級中文甲班及高中部同學的作品,文章中同學除了分享自己志工服務的經驗外,更著重於展示異文化相碰觸時所產生的火花。希望這幾篇短短的文章,能激發起各位讀者的好奇心,和我們一同探索世界,服務人群!

尼泊爾之旅 【11A 吳旻哲】
  今年暑假我出發到尼泊爾,展開我第一個志工旅行。經歷漫長的飛行和車程,我終於抵達加德滿都機場。令我驚訝的是,接下來的入境資料檢查以及安全檢查,都是依賴人力完成的,沒有機器或電腦的輔助!我們一行人登上巴士「車頂」,一路顛簸搖晃到Banepa village-眼前這間簡陋的土造房子,是我們志工未來十四天的家。
  在尼泊爾生活,這裡沒有熱水,沒有電視,沒有穩定的水源,每天的伙食都是咖哩飯。在這個沒有現代化設施的環境裡,我們重複著規律的生活:在尼泊爾的這段日子,每天都是下雨天,我們志工團早上必須徒步翻越一個山頭,忍受水蛭攻擊之苦,才能抵達我們服務的幼兒園。每個晚上,當志工們聚在一起分享當天發生的事,大家都沉浸在喜悅之中,原來人與人之間彼此真誠的互動,是這麼撼動人心。
  這14天的旅程中,有幾天我們被安排在寄宿家庭,體驗當地的生活。讓我印象深刻且震驚的是:第一次在寄宿家庭吃飯,我發現當我們用餐時,其他的婦女都站在邊上,幫我們盛裝食物,彷彿古代的侍女一般,這樣的情況讓我和我的朋友感到侷促不安,我們只是坐著默默的扒飯,加上語言不通,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們互動。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目睹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是多麼不平等。
  回顧這段旅程,我有許多初體驗,也學到了尼泊爾人的精神。現代人的生活都被金錢、學業、工作、壓力佔滿了,我們很難想像物資缺乏的生活會是如何。我很佩服尼泊爾人,他們懂得享受單純快樂的生活。此外,這次的經驗,也讓我變得更懂事了,我更加珍惜父母提供給我的教育,以及富足的生活,同時我也懂得以無私的心,去奉獻一己之力。雖然我的付出可能沒有造成太大的改變,但是那一點都不重要,我懂得領受幫助別人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菲律賓志工營之一 【12B 陳奕欣】
  今年暑假,我和一群同學及四位老師,到菲律賓的塔里薩伊市的一個偏遠村落做社區服務。我們透過當地的組織-Gawad Kalinga的引介,為貧窮落後的村民蓋房子和鋪路。這是我第二次參加。
  此行除了蓋房子、鋪路,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是我們體驗了當地的風俗民情。在菲律賓的那段日子,碰巧遇到我的好友 Dara 的十八歲生日。對菲律賓人來說,十八歲生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當天我們吃完晚餐後,當地居民幫 Dara 辦了一個「慶生典禮」。
 首先大家先高唱「生日快樂」歌,接著Dara就被拉去換衣服、化妝。原本壽星應由爸爸牽著出來,但我們只能請同行的老師「暫代父職」。我們排成兩排,女生在左邊,男生在右邊,我們列隊歡迎Dara出場,這實在有點像西方的婚禮。接著,Dara的好朋友Sunny敘訴她和Dara認識的故事,然後由18位女生輪流獻給Dara一枝蠟燭並說一句祝福的話;再由18位男生依序獻上一朵黃玫瑰並請Dara跳一支舞。老師們也說了一些祝福的話,Dara得到所有在場的人的祝福,然後大家隨著音樂起舞,直到很晚才回家。
  我覺得菲律賓人真的很喜歡唱歌跳舞,當地的村人也很熱情,他們的盛情款待讓我們感覺賓至如歸。這兩次的菲律賓之行,除了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富足的國度裡,同時也讓我們大開眼界,體驗了不同的文化與民情。離開時,心中的感動和不捨難以言喻。

   


菲律賓志工營之二 【12A 刁婉兒】
  這個暑假我到了菲律賓做義工服務。我們幫村民蓋的房子僅有10坪不到,地板和牆壁都是水泥堆砌的,廁所和房間都只隔了一片木板。這裡的生活沒有自來水,居民每天都要走五、六十公尺的路,到抽水站提水(每一個桶子都跟教室裡的垃圾桶一樣大)。他們提回來的水,要供全家洗澡、上廁所、煮飯、洗衣服…… 等等。這裡的夏天非常酷熱,居民除了吹電風扇,也喝冰水,或是到游泳池泡泡水來消暑。
  這趟Gawad Kalinga之旅影響了我很多,最重要的是讓我學會「知足」。 我回到台灣以後,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洗碗、洗澡,甚至是洗手的時候,我不會一直開著水龍頭的水;只要天氣不是太熱,就吹電風扇,盡量不開冷氣。我也減少了購物和上館子吃飯的次數,能省錢就盡量省!我覺得Gawad Kalinga 給了我許多正面的影響,我很開心能夠見識到這世界的另一面,能夠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他們不僅展現了另一種文化風情,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在學校學不到的事物。

台西工作隊 【11B 吳佳信】
  這個炎熱的夏天,我沒有在家裡看電視,也沒有打電腦殺時間,而是選擇了參加VYA團體辦的「台西工作營」。坐了三個小時的車來到雲林,到達台西鄉之時,舉目望去,只有無邊無際的蚵仔田及蚵仔殼,我不禁在心裡嘀咕:「幹嘛來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
  我們來到這個沿街都是蚵仔殼的鄉鎮,除了和遠道而來的韓國青年文化交流以外,我們的另一個任務是來彩繪河岸。在小鎮生活的這幾天,我們得自己煮飯、洗碗、手洗衣服,看似稀鬆平常的事,對我們而言都是新奇的體驗。在這裡,沒有便捷的科技設備,只有一台公用電腦可供使用,我學會了「回歸自然」,以其他方式消磨時光。「台西」這個聚落雖然很小,鎮上只以一家7-11、一間全家便利商店以及一棟香客大樓,然而週六晚上的夜市以及廟會,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小攤位,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香客,響徹雲霄的鞭炮聲,鼎盛的香火氤氳裊裊,都為小鎮注入平常沒有的熱鬧與喧囂。此行最令人難忘的無非是廟會的繞境,我和團員以及韓國的朋友們,在毛毛細雨和「紛飛的」鞭炮中跟著人潮魚貫前進,雖然是體驗當地的文化習俗,但我不禁又犯嘀咕:「有必要走那麼多路嗎?」
  台西鄉民對待我們這批從都市來的少年非常親切,我們和韓國青年也相處的非常融洽,這讓我此行感到非常開心,結交了許多朋友。回到家之後,我發現自己成長了:腳弄髒了並不覺得那麼怪或噁心;許多家事,特別是洗衣服,也不畏懼了。在台西的日子,讓我更加獨立,我不只有了美好的回憶,在成長的路上也邁進一小步。


 


2010夏季蒙古志工行 【12A 黃宗敏】
  今年八月,我參加了由「願景青年協會」所舉辦的,為期兩週的「2010蒙古兒童夏令營」  國際志工服務活動。這個營隊是召集來自台灣各地,有服務意願的學生及社會人士,去外蒙古首都烏蘭巴托郊區的育幼院服務。
體會蒙古大自然的千變萬化是這趟旅行中讓我最感到驚奇的經驗。台灣的天氣四季如一(除了有時候颱風或寒流來襲氣溫才會驟降),但在蒙古,一天中就能夠體會到四季的氣候變化。常常是早上及傍晚得穿著羽絨衣,中午卻是短袖短褲。「朝穿棉襖午穿紗」這句語真是蒙古氣候的最佳寫照。我也經歷到了在台灣罕見的沙塵暴、冰雹、及其導致的漏水、停電、及停水的不便。
  在人文方面,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在烏蘭巴托市區內蒙古人對華人的差別待遇。由於中國跟外蒙長期對峙,外蒙古人對於中國人非常不友善,因此在外蒙若是用中文溝通,是會被當地人瞪視的,且扒手跟不良少年也專門挑華人下手。我的團員去銀行換錢的時候就曾被騷擾;在街上走的時候,也有扒手嘗試打開她的背包。還好領隊有先告訴我們當地的狀況,並教我們如何用迴紋針製作簡易的防扒手裝置,我們才得以「逃過一劫」。這是我在蒙古最為驚嚇的經驗。
  在這次的志工旅行中,我不僅幫助了別人,也體會了異國文化的洗禮,擴充了個人的學習。在孩子們開懷的笑容裡,我找到了服務人群帶來的快樂及滿足;在外蒙古陌生的環境及有限的資源中,我學到了如何獨立、如何讓自己生活,也見識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我相信,在這趟旅行中,我的所得遠遠大於我所付出的。
 

 
 

愛在閃閃西大灘   中學部 施燕萍

因緣際會下,跟著伊甸基金會「帶著愛心去旅行」,到大陸偏遠地區進行教育服務(支教)。我們去那裡支教,也在那裡體驗生活,一切的物質想望都必須降到最低,沒有電視、沒有網路、沒有高科技,卻也沒有了在台灣時的紛擾的心;我們學著燒炭煮水,學著用極省的水量盥洗或清洗物品,學著在晚上微弱的光線裡處理雜事,學著接受不甚乾淨的居住環境… …我們學著各種簡單生活,竟也怡然自得,那是回歸純樸的喜悅,原來生活可以這麼純粹。

       當地物資實在缺乏,許多在台灣習以為常的事物,像是冷熱水、各類食物及生活必需品在那裡都顯得彌足珍貴。同一塊大餅他們可能得吃上一週,儘管到最後已有些青黴生長於上;當遇到生病,沒有充足的醫療資源,只能東家藥、西家水湊合著吃,雖還不致於致命,恐也無法治病;當地學生家裡多住得遠,一趟回家路,可能得翻越幾座山頭,走上兩三小時… …就在這樣什麼都缺的環境裡,他們仍樂觀向上、努力學習,實屬不易,令人感動。

這一趟旅程,我們是參與服務的人,沒想到,我們獲得的遠比付出的多更多。

 

那些東大灘草原上的事 高301余佩樺
  2009年暑假,我隨伊甸基金會來到甘肅省天祝縣的東大灘鄉支教(支援教育)。
  在這之前,我看著地圖上的甘肅省,就想到一整片咖啡色的土,實地走過了才知道乾燥和濕潤之間有很多過渡地帶,如同紅與黃之間有無數的橙。
  在東大灘學校的日子,是忙碌的、溫馨的,受到太多衝擊而無以言喻的,有時需要深思熟慮的,總的來說是五味雜陳的。
  上課第一天,我們還沒進到教室,站在門口的大男生就問說:「老師,你的夢想是什麼?」在東大灘每個孩子圓圓的眼睛裡,都有著一個個篤定而明確的夢,那兒的孩子有夢想,而且都互相知道,就像臺灣的孩子有英文名字這般自然。
  在這片充滿夢想的草原上,孩子們上學走的是碎石子路,孩子們的家座落在某片山坡背後不知多少里,或是自升旗臺望向極遠若隱若現的第三個山頭……然而,在這些看起來有點貧乏的教室裡,孩子的眼神閃閃發亮,他們整齊的朗誦聲會自然地響到心坎裡……
  從平常生活的地方跳脫到另一個環境,是一種挑戰,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更是不容易的事。
  領隊總是提醒我們,在講課、閒聊、拍照時,在言語、眼神上一定要顧及所有的同學。每天除了上課,我們也會特別注意學校與孩子們的需求,讓往後伊甸的援助能更符合實際需要。我們背了一些臺灣人捐贈的物資到東大灘,但是我們從不在課堂上發放,領隊堅持在同學都放假回家後才交給校長,希望學生感謝的不是個千里之遙的基金會,而是他們的學校,這樣他們長大以後就會再回饋家鄉……
  去年夏天,在離家3600里之外,那草原上所有可愛的人與事,教我認識地圖之下的真實,物質之上的幸福。有許多的事情,要親眼見到、親身感受到,才能真正體認它們的存在。


泰北戒毒村服務心得 高304 陳俊宇
  細細回想一年多前,在泰北金三角這塊陌生的土地,短短十四天的歡笑、感動與體悟如今仍歷歷在目,簡單的生活也能擁抱簡單的快樂。
  在泰北,我看見曾耽溺毒癮、頹廢半生的人,是如何在戒毒村中洗心革面、重獲新生。我看見即便物資短缺、住處鄙陋,仍有地方善心人士願為華裔子女們教授中文,發揚善心。我看見單純的耕作勞務,卻是與自然交融最簡單的途徑。我看見最讓人感動難忘的,是孩子們最天真的笑容,以及對未來最真誠的冀望。
  其實,快樂不正是回溯心靈的富足感嗎?曾仰觀泰北滿天星斗,曾讚嘆夜空星羅棋布,曾對著蒼穹探問何謂幸福,曾俯首傾聽星空無言的答覆。返國後,一直思忖著我們是不是生活太幸福了,反倒忘了幸福的真諦,一次服務團除了付出,更多的卻是收穫。對星空的天問也許永無止境,但十四天的感動儼然已成為詩篇。願自己能永誌這詩意的感動,釀一個在未來發光發熱的夢!


國際志工服務心得 高303黃夢堯
  兩排看似低緩、略帶生機的山之間,一塊不大的區域內,散落著一些房屋,這些屋子大多鄰著一條五步寬的主要幹道,而這個小聚落傍著一條寧靜的小河。這裡是甘肅省天祝縣西大灘鄉。
  我在西大灘中學教學,其實說是單方面的我教他們,也不太對。應該是我們帶來一些他們沒試過的東西,像是比較活潑的上課方式;而他們,讓我們看見快樂、知足的心靈。
  相較於中國沿海繁華的都市,內陸小聚落的物質的確十分匱乏,但我從沒聽過這些和我年紀相仿的小朋友們抱怨,即便他們被迫住在學校,因為家在幾個山頭之外。他們不怨恨環境不好,而是努力讀書,力爭上游,有能力之後,回到家鄉,提升西大灘的生活環境。
  我們生活的地方資源豐富,不應該有什麼值得抱怨的,應該要珍惜現在擁有的,像西大灘的小朋友們一樣努力!

國際志工服務心得 高302孫若琳
  踏進青山中學校門時,期許自己帶給孩子們幾天充實的課程;淚眼婆娑地目送他們踩著泥巴路回家後才發現:當時他們拉著我的手說:「老師,希望您回台灣後不要忘記我們。」的臉龐,是每每在我子時夜讀時,突然浮上心頭的難忘回憶。
  印象最深的是某一天,第四節課剛結束,導師班的學生剛上完製作風箏的課程,我走到校舍前的空地關心他們的情況,有些擔心這群害羞得上課時一句話也不敢回答,只會望著你傻笑的孩子,又會靜靜地站在角落,不敢出去放風箏,那將可惜了那天的好天氣。出乎意料地,我人在穿堂就已經聽見班長的笑聲和同學的歡呼,一踏出穿堂,先是被陽光螫得刺眼,接著就看到你以為沉默文靜的學生們拉著用塑膠袋和竹筷做成的風箏在豔陽下叫鬧著奔跑,臉上笑容是從沒看過的燦爛。仔細一看,他們其實是五到七個人共用一個風箏,「老師,您要不要玩風箏?」即使他們自己也還沒玩到,秀娟仍毫不吝惜地伸出拉著線頭的手。他們是這麼純真無私地叫人心疼!
  幾天後我們到岩芳的家裡家訪,向岩芳爸爸提到她以後想成為一名老師時,他卻連連搖手說「不成、不成!」,他開始解釋學費的昂貴時,伙伴們的眼底盡是惋惜和心痛。青海的師範學校學費只比台灣略低,而岩芳高二的姊姊目前輟學在西寧打工,一天的工資是二十元人民幣。
  班上有多少孩子的夢想是被這樣殘酷的現實中斷,但我們現階段卻無能為力改變。十四天很快地過去,我們無法改變大環境,但是在某個冷氣房內的午夜時分,他們在陽光下拉著風箏奔跑的樣子會突然閃進腦海,提醒我遠方有一群孩子等著我們的協助,無論是透過伊甸基金會或其他管道,請給他們一個追逐夢想的機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