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第  101年10月15日出刊  Octorber 2012

 
2012新師報到

波士頓遊學分享

蔣勳演講

海蛞蝓活動 101大學升學成果

國中部101學年度升學成果

榮譽榜

活動看板

     
蔣勳演講
 
 

 

"從課本裡走出來的作家 系列(二)"
此生─肉身覺醒
聽蔣勳談一個自我追尋的契機

 

撰文:劉奎君 高二一班同學


 

無明所覆 愛緣所繫 得識此身

如果說,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尋找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那麼,與蔣勳老師的這幾次午後聚會,便是引導我們踏上追尋之旅的一聲呼喚、一個契機、與一段心靈交流的緣分。

在陳冠華老師和李文蓉老師的帶領下,實驗中學浩蕩成團,高二一班的同學更是踴躍參加。我們從三月31號開始,連續四個週末在清大應用材料文藝季的盛宴上與蔣勳老師相會。此一系列演講主題以「肉身的覺醒」為主軸,並依序由埃及、希臘、印度與中國來闡說介紹。透過蔣勳老師生動幽默的述說語調,以及投影幕上許許多多精彩又真實的相片,我們看到不同文明肉身覺醒的不同面向與意義;我們也欣賞到世界各地古往今來各種肉身雕像的真與美;我們還聽到那些肉身從內心深處發出的祈禱聲、歡呼聲、吟唱聲、嘆息聲以及默不作聲;我們更感受到蔣勳老師對於一己生命的體會與感悟,和那一份希望所有與會者都能夠意識到「自我肉身功課」的盼望與祝福。

對於和我們形影不離的肉身,我們的確關心太少,也注意太少。聆聽過蔣勳老師的演講,也許,我們真的應該好好思考:這愛緣所繫的一生,肉身的定位究竟該如何?

吳自若說:「比起精神與心靈,我們對肉體的概念與感覺似乎沒有那麼多的想法:即使大部分時間運用視覺觀察人體形態、容貌,但往往流於表面而找不到其存在的真正意義與和想法的連結。然而在一個文明留下的雕刻、繪畫中找尋人像的蹤影,居然可以從其呈現的樣貌和感覺,像是線條的柔軟或者僵硬,發現既然會被花一番功夫刻出或畫下的,一個文化看待「人」的眼光。放鬆或矜持、愉悅或嚴肅、卑微或偉大;不管是相異的意見和諧共存、自由地解放去追求生命最光榮一刻的希臘人,或身為幾億中的一員,被現實壓力束縛著只求安樂幸福感的中國人,都用對肉體、死亡、時間、人生的發問出發做出了生命價值的取捨選擇。也許肉身代表的,除了一個能真實存在的實體外,還有種因為不得已的限制而能引發出的無限的潛能吧。」

在這一系列的演講中,我們與肉身印象的第一次接觸從威廉朵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開始。那一尊又小又肥胖的雕像,背後所蘊含的竟然是「大地之母」的偉大力量。我們於是恍然大悟,原來,人們對於「肉身」的初步賦予意義是奠基在對母親的讚頌和感謝;原來,我們「得識此身」是因為我們與母親的「愛緣所繫」;原來,肉身覺醒的功課不在他處,而在你我意識到的當下開始,僅此而已。


無明不斷 愛緣不盡 身壞命終 還復受身

第一場演講,主題很快地從Venus of Willendorf進入「埃及」的肉身呈現。大家都知道埃及有製作木乃伊的習慣,目的是為了保存今生的肉體,以備來世之用。所以,表現在繪畫或雕刻上,埃及的肉身便顯得「嚴肅」、「僵硬」甚至「死板」。他們只能專注地凝視死亡,然後等待靈魂的回歸;他們無法綻放微笑或伸展肢體,因為靈魂的回歸不容許絲毫的鬆懈、輕慢或失神。這是埃及人的生命觀,也是埃及肉身永無止盡的等待。因為陽世愛緣牽絆太多,所以今生命終死亡後,來世我們即將「又復受身」。透過埃及的肉身覺醒,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面對死亡的莊重,與一個民族面對肉身的堅持。



 

隔了一個星期,第二場肉身覺醒的演講由「希臘」登場。希臘場次的演講,據蔣勳老師自己的說法是最為豐富精彩的,對聽者而言,亦是如此。

李映綾:「上次聽了蔣勳『肉身覺醒』演講的第二場,談的是希臘,據說也是四場中最精彩的一場。比較特別的是,一般講者多半選擇站在舞台正中央,蔣勳卻坐在舞台一角,增添了些許輕鬆的氣息。
這次談的主題是『希臘如何以運動創造人類典範』,也提供了許多歷史課本並未提及的觀點。把希臘的雕像拿來與埃及相較,是我從沒想過的,而希臘人一再追求超越極限,不被死亡所桎梏、不刻意維持肉身不朽的精神,更讓人神往不已,無怪乎歐洲人總是崇慕著上古時期了。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生命的停格』。自小浸淫於東方文化的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墓碑上竟可以不刻字,甚至放上自己年輕時的照片!但仔細一想,將生命終結於最美麗的畫面,又有何不可呢?這也讓我開始思考,等我已日薄西山之時,會希望自己的墓碑長什麼樣子呢?以前輔導課曾經出過一項功課,要我們創造自己的墓誌銘,偶爾想想自己離開人世後,究竟想為後代子孫留下什麼訊息,其實挺有趣的。
聽完這場演講,不僅瞭解到希臘人對於運動、人身等等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讓我對於某些從未觸及的生命議題,產生了省思。」

有別於埃及人像的嚴肅僵硬,希臘人像顯得「活潑」、「生動」許多。他們開始注意到生命最美好的時刻─年輕時。所以,希臘人在運動場上恣意揮灑自我的青春活力,並在他們表現最好的那一刻成就了生命永恆的價值。希臘人走出埃及那種對死亡、對靈魂離開的嚴肅與恐懼,轉而選擇將自己或長或短的生命停格在最美麗、最傑出的那一剎那。

羅盤針:「『聽蔣』總是很享受的。如上高級餐廳,精緻的菜餚一道道緩緩地上,份量都不大,合起來卻是那麼飽滿。而蔣勳老師本人又像個饕客,遍嚐世界各地的美食,然後吐一口精華,讓你聞香。即便帶點個人的氣味,濃醇豐厚、屬於基底素材的魅力,依舊迷人。(這好像不是個非常優雅的比喻)

這次的大主題是『肉身覺醒』,討論四個文明的藝術,以人像為主軸。可惜沒有參加到第一場,所以在之後三場老師反覆提到該場主題『埃及人像』時比較無法被那種莊重嚴肅的美打動。而令我印象深刻的屬第二場希臘人像,老師以帕德嫩神廟之建築藝術對於民主做著了這樣的詮釋:『不同的個體間才有和諧;而民主,是對無法理解之事的尊重。』不管這是不是民主的真諦,至少他的說法是很善良、很溫暖的。另外我個人最喜歡的部份則是屬於印度肉身的『小腹』之美。

聽蔣近乎欣賞藝術。儘管內容充滿主觀,但我們都清楚那不是洗腦用的言語。他的解析和分享可能不是真理,但絕對是一種鮮明的風格。」

希臘人的生命觀,停留在人生中最美好的那一刻。希臘人的肉身,象徵著一段輝煌的故事,一個踏實的曾經,與一片不朽的燦然。「肉身」的「覺醒」在希臘成就了一個高峰,而遙遠的印度,則萌發了全然不同的另一種律動。


無明斷 愛緣盡 身壞命終 更不復受

演講的第三場,蔣勳老師帶領大家探索神秘的「印度」肉身文化。甫開頭,印度教濕婆神「柔軟」又富有「韻律感」的肢體,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印度肉身的覺醒,有別於先前介紹的埃及與希臘,以一種全新的舞動姿態宣告自我肉身的掌握與歡愉,透露出慾望的喜悅,和那份面對生命的狂喜與熱情。之後,蔣勳老師也談到佛教中對肉身所持的「捨棄」觀念。從尸毗王的「割肉餵鷹」,到薩垂那王子的「捨身餵虎」,一個個血淋淋的故事告訴我們:捨棄肉身後,愛盡緣了,而後「更不復受」,方得解脫。印度的肉身覺醒,在印度教的追求生命瞬間律動與喜悅中呈現,在佛教的面對生命割捨放棄中昇華。


蔣勳老師演講的最後一場,我們回到了大家熟悉的「中國」。一開始,我們看著民間隨興而空泛的小雕塑,以為中國的肉身覺醒是缺席的。縱然不是全無,也是「卑微」而「空洞」的。然而,在始皇陵兵馬俑問世之後,我們驀然驚覺,原來中國肉身覺醒的表現,比起其他文明而言,是這樣的「大」,卻也是這樣的「小」……。

蕭皓文:「蔣勳老師的演講在中國藝術上落幕,最後的一場,我覺得其精采程度絲毫不亞於希臘那場。

提到中國雕像藝術,不是想到廟裡佛壇的神像,就是廟廣場旁的麒麟、鳳凰石雕,頂多想到河西走廊至絲路間眾多的石窟佛像,彷彿皆與民間信仰有關。

龍鳳是中國上古部落圖騰象徵的這種概念,我是近幾年才得知,似乎還不太能習慣此說法。廟裡神像又永遠都是同一種表情,加上神龕陰暗而神祕,小時候的我只要看久了神像帶笑意的眼尾,就會害怕地逃出廟裡。常忘記兵馬俑也是驚人的雕像藝術,不僅是因為它們代表陰間之物,它們同時也是秦始皇的附屬品。

中國兩千多年無法脫離帝制,民主概念幾乎不曾形成,是因為一種大統而無我的潛意識嗎?我深覺得:那些中國市井小民自由表現喜怒哀樂的雕刻品,比起令人生畏的神像、殘不人道的人形陪葬俑,美得無話可說。」

中國的肉身覺醒,不如埃及、希臘、印度那般繽紛現世。然而,透過民間少數的雕刻品呈現,我們見識到那份最「真」最「實」的精神。原來,人活著,就是肉身最真實的存在。


藉由演講的方式,蔣勳引導所有聆聽者進行自我肉身的反思。而聽蔣勳的演說也的確是一種享受,聽完這一系列的演講,大家都是收穫滿滿,也感懷滿滿。

鄭珮宸:「車上音響傳出美的沉思,充滿磁性的嗓音,是我對蔣勳的第一次認識;孤獨六講書中話不盡的滄然,夾著一絲傲世一絲月圓狼號的氛圍,是我對美學大師的第二次接觸。當我終於舒服地把自己塞進椅子裡,看到蔣勳本人從台幕後面轉出來,那又是完全不同的感覺。這次是視覺加上聽覺,而且,我們在同一空間裡,有了互動的可能。

蔣勳的演講像詩,不是闡述美學或道理,而是本身就美。投影片上的圖片承著蔣勳多年研究的知識基礎,配合講者聲調的揚抑和手勢轉旋,以及他獨有的柔雅音色,發現自己極容易為打動,接收訊息,並且相信。演講好像不需要過多炫燦的詞藻或完美的講稿,打動聽者的不是第幾分幾秒我要講到哪張投影片,更像是和聽眾的交流,大家一起欣賞,多美的作品!中國自古作畫有留白的習慣,高手過招,當線條不足以論勝負,留白處的美感是高下關鍵。美麗,往往也是在留白的日子裡,才有浮現的餘地。」

也許,肉身的功課,我們窮極一生也無法做到盡善盡美,更遑論是「捨棄」肉身的超脫。然而,這一輩子我們擁有這個身體,透過自我的肉身與其他肉身有了接觸與交流,進而成就各自不同的生命價值。我想,體會到這一點,我們此生肉身覺醒的旅程便於焉展開。

無明所覆 愛緣所繫 得識此身



圖片來源:
google
http://big5.intlartweb.com/html/YiShuZiXun/GuoJiYiShuZiXun/60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