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第五期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十月十五日   Oct. 2004

回 首 頁 新進教師 學聯會 人物專訪 NRC 研習 迎新花絮 每月一樹 升學榜單 榮譽榜 活動看板
.

.

.

. ..

 

《NRC研習心得分享》     →English

 

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 )自1998年起,每年提供本校四名同學暑期赴該會及渥太華大學研習六週。本刊特分兩期(十月及十一月)刊載今年(2004)暑期本校四位參與研習同學之心得分享。上圖中,本校四位同學由左至右為莊凡萱、藍金華、羅威
、李信宜與 Dr. Michael  Raymont   (NRC A/President ) ,張新雄博士(國科會駐加拿大組長) 及Ms. Lorena Maciel (NRC Program Advisor) 合影留念。2005 NRC暑期研習活動將於近期開放申請,詳見本校網站電子佈告欄。

六個禮拜的驚奇,無限的回憶

我在 NRC, Canada 的日子

◎高二一班 莊凡萱

一連串戲劇化的事件,奠定了我接下來不平凡的六個禮拜。從七月九日一開始,我們一行四人(雙語部的Gloria Lan, Wylie Luo,實驗部的李信宜及我)在溫哥華就沒搭上轉接的飛機,接著,在搭另一班飛機時,又把果汁打翻到鄰座一位老爺爺身上……雖說事情都圓滿的化解,但想到「禍不單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就開始焦慮,那...這算是什麼樣的開始呢?

第一天

當確定NRC名單時,覺得自己很僥倖,但還是很興奮的「接受這個事實」。日復一日,卻越來越緊張……而我不安的情緒也帶到了NRC開幕典禮。

我的指導教授Dr. Benoit Simard 很活潑,在開幕典禮當天霹靂啪啦的介紹我的實驗。我很不好意思的跟Benoit說我很緊張,他帶著法語腔對我說:"No- Don't be! It's only a bit too overwhelming!!" 並且囑咐我好好的玩,六個禮拜不等人的!

我的實驗

我所做的實驗是 Steacie Institute  for Molecular Science ( SIMS ) 和 Institute of  Research in Construction (IRC)一起合作的,主要是把奈米碳管與水泥混合在一起,目的是希望水泥能夠更強韌,甚至是傳熱導電。

因為Benoit公務繁忙,主要是Dr. Chris Kingston指導我,而我與那邊一位暑期學生Christa Home- nick 最常在實驗室一起做實驗。除此之外,也與IRC的Dr. Jon Makar合作。 

奈米碳管如同石墨、鑽石、fullerene都是碳的同素異構體,可以把奈米碳管想成一張平面的碳原子薄層捲成筒狀,在兩旁末端各蓋上半個 fullerene (如C-60)。因為奈米世界與我們處的世界截然不同,奈米碳管也具有意想不到的物理、化學特性。

要把奈米碳管和水泥混合在一起需要介面活性劑(surfactant)才能使之溶合。我所用的介面活性劑是新的,無法預先知道適不適用,因此調配了多種比例,在其中加了不同量的奈米碳管看分散(disperse)的均勻度。利用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e) 確定分散是否均勻後,依水泥的「配方」做出水泥成品,再利用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測試。 

我所做的只是一個大實驗的開始,未來,應該是再繼續更大規模及多樣的測試。終極目標是希望利用奈米的特性來讓現有的建築材料展現更多的功能。而我從兩個實驗室的合作更加體認到科際整合的重要性。

實驗心得

經過六個禮拜,皮下脂肪越來越厚-因為問題實在是太多,臉皮不得不變厚。剛開始,想問問題時,心裡總是有一番掙扎,確定要問問題時,總是輕輕的戳身邊的人,柔柔的問問題。然而
,做實驗時,有時候會做得莫名其妙,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影響?在不得不問的情況下,會硬著頭皮,再怪的問題也得打破沙鍋問到底。在語言隔閡的情況下,不是每次都能百分之百了解,但至少對於問題的答案有一個雛形。他們很耐心的幫我解答,考慮到英文不是我的母語
,總是會在稍難的單字多做解釋。他們的回答總是帶著自信。這時,我才真正了解能夠自信的為人解答,是要對問題本身融會貫通的。 

在加拿大,我看到他們嚴謹與輕鬆兩面。進入實驗室之前會給我一個"safety tour",告訴我「
萬一」任何事情發生的處理方式;做實驗時,更是要求每個人不得穿短褲、涼鞋,一定要穿上實驗衣、口罩及護目鏡。做實驗時也是以最嚴謹的態度面對,要求自己把實驗做到最好。但也不是一整天都緊繃逼人的,實驗室總是充滿了歡笑。大家可以從布希聊到布蘭妮,從法文的起源到中國字的結構。有時候同個步驟會不斷的重複,但只要換個想法、角度,實驗又有了新的契機。做實驗有時要「等」,剛開始會無聊,但漸漸地也開始享受起短暫悠閒的時光,還會與 Christa 廝殺「踩地雷」。漸漸地,體會到「自得其樂」的樂趣。

在學校做實驗大都能預期實驗結果,還可以比照看自己做的對不對,在NRC做實驗卻截然不同。當我按照「理想」中的比例調配介面活性劑時卻過分的黏稠_像花生醬加可樂_這就是「理想
」與「 實際 」的差別。我想這就是科學吧_在還不確定的情況下,沒有完美的過程,需要不斷的試驗和摸索。我很幸運,實驗結果(奈米碳管水泥)與「理想 」並沒有太大的差距,但也看到了意料之外的細節。

六個禮拜的實驗生活,「科學上的知識」不是我最大的收穫,而是那些面對科學、生活應有「態度」和「方法」。有了態度和方法,知識才是活的!

吃喝玩樂自己來

這次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第一次在異地獨立生活,不再是回家等晚餐,而是回家「做」晚餐
!我和信宜很幸運得被安排在同個寄宿家庭,因此可以彼此照料,當然,美食是一起分享,相對的,不美的食物也是要一起拼完的。

第一次作台灣菜就在加拿大,而且還是要請寄宿家庭吃的!在做菜前一天晚上才打電話回台灣向媽媽求救,臨時惡補一番。雖說廚藝生疏,但我想我們的熱忱有感動到他們吧?六個禮拜之中,我們常很浪漫的到寄宿家庭的後花園享用自己做的晚餐。每次做完一份晚餐都會有莫名的成就感。

事事自己來,是在加拿大生活最確切寫照。每次獨立完成一件事就覺得自己的生存指標又明顯上升了!

我們的「寄宿媽媽」Ms. Sylvie Couture鼓勵我們多出去走走,常跟我們說:"Explore the city, and you'll find the unexpected."因此我們每天晚上都有排不完的行程-逛博物館、購物中心、市集,甚至只為了到Tim Hortons買個甜甜圈。到了週末,也沒有時刻閒著。我的辦公室裡有兩位清大博士班的大哥哥,週末常帶我們出去玩-蒙特利爾、千島湖、多倫多、尼加拉瀑布……因而看到了加拿大百變的風貌。

去了這麼多城市,還是最喜歡渥太華。渥太華是個很藝術的城市。看Parliament像是回到中世紀,城堡式的建築,鐘塔神似倫敦的Big Ben。逛Byward Market 每次都有意外的驚喜,無時無刻的街頭表演藝術,從吊鋼絲噴火、吹薩克到布偶表演,應有盡有,琳瑯滿目。

夢非夢-總結

然而,這一切,好像一場夢。

還記得在往加拿大的機上與信宜握著手安撫彼此的緊張,而最後卻是捨不得離開,企圖帶走一片紅色楓葉回台灣,然而,加拿大的秋天卻沒有這六個禮拜來得匆忙。之前的緊張成了回憶,Benoit的話卻是餘音環繞"It's only a bit too overwhelming!!"

若要我給學弟妹建議,那就是請想信自己的能力,自信是去加拿大最好的準備,對自由的嚮往是認識加拿大最好的地圖,獨立會是你在加拿大生存的糧食。最後
,一定要去吃 apple-cinnamon 口味的Beaver Tails,沒有吃
                 Christine at Biosphere Museum
到,是我此次去加拿大留下最大的遺憾!

 

 

A Walk to Remember 

◎12A Wylie Luo

I went to NRC with a full wallet and an empty suitcase. I left with a wallet noticeably emptier and a suitcase noticeably heavier. However, the suitcase that felt like it was full of bricks was not all I left with. I left with enough memories to last alifetime.The first couple of days in Canada were a completely different experience for me.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had ever been away from home by myself. I found myself surrounded by people I didn't know and places I had never seen before. The feeling of vulnerability soon gave way to adventurousness.I started with the little things: eating beavertails and Tim Horton's donuts. the exploration of Canada slowly extended to Kingston, Montreal, and Niagara Falls, a ten_hour round trip from where I was staying. Along the way, I experienced things I have never experienced before and met people I will not soon forget.

The hospital I worked in gave me a chance to see all the equipment I had only read about in AP Biology class. I got to work under a hood and conduct my own experiments.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with a graduate stud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Ottawa guided me on the road to becoming a scientist.

From the painful experience of trying to wake up for tennis in the morning to the view of the beautiful Canadian sky, I enjoyed every moment of being in Ottawa. I would not change any aspect of my stay in Canada and, if given the chance, I would go again in a heartbeat.

                                                                                                                                  

A trip to the Murphy's Point

 

                         


TOP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