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第 三期 中華民國九十 五年 五月十五日 May 2006

 

      活動看板

     

人物專訪

 
 
 

「盡自己的本分,就是英雄」

---專訪朱國瑞教授


朱國瑞教授簡歷

台灣大學物理學士(1965)

美國康乃爾大學應用物理博士(1972)

任美國海軍研究所研究員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國科會傑出研 究獎

朱國瑞教授(左)與張存續教授(右)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美國物理學會IEEE Fellow教育部國家講座IEEE「離子體科學與應用獎」(2001)

英國物理學會「K J Button Medal and Prize(2001)

教育部理科學術獎(2002
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

總統科學獎 (2003)

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 (2004)

 

從一個小故事說起

1998年5月,自曼谷飛往以色列的班機上,搭載著清華大學物理系朱國瑞教授以及他當時指導的研究生張存續(現為清大物理系教授)等一行人,也搭載了一個動人的故事。飛機中途因引擎故障而必須在印度迫降維修,但航空公司與印度當局疏散旅客的過程卻明顯的不公不義。三個多小時之後,金髮碧眼的乘客已通通下機,機艙只留下黃膚黑髮的朱教授一行人,以及約200名穿著制服的福建勞工。在空調關閉之下,印度艷陽把機艙烤得悶熱不堪,眼見待遇不平,朱教授與以色列機長及印度官員據理力爭,結果獲知朱教授及研究生可以下機休息,但200名勞工必須留在機上繼續承受難忍的炙烤。語言不通及中國人一貫的沉默溫和(mild)使當地官員與航空公司認為中國勞工們會接受,但朱教授師生和機上不期而遇的中研院沈弘德博士卻無法接受,而決定不下飛機,與勞工們共進退。官員與機長接著讓步到允許勞工至候機室等候,而朱教授一行則可至機場旅館盥洗休息。然而這仍不是朱教授一行人所要的公平正義,於是仍堅持繼續忍受悶熱不下機。最後機長及印度官員感受到他們堅定的立場與決心,終於首肯,讓所有勞工均得以住進旅館休息。8小時之後,當被通知飛機已修復,在候機室朱教授一行人受到中國勞工們英雄式的歡迎以及此起彼落波浪般的讓座;而到達目的地時,200人列隊向他們揮手致謝的壯觀場面,更深深震撼了當時的研究生張存續,也讓他以生花妙筆,在數年以後,當朱國瑞教授當選中研院院士時,回憶為文紀錄下當年這一份感動。(張存續教授原精采文章見:http://alumni.ad.nthu.edu.tw/asp/publication/docs/142/相思情話/關於朱國瑞教授的一個小故事.pdf)。朱國瑞教授在學術研究上成就等身,但這一段鮮為人知的小故事,特別引起實中孩子們的興趣。因此,本刊特請朱教授於百忙之中接受專訪,為年輕學生們在為與不為之間的判斷與決定,找出一個依據的規準。

 

「為所當為」需要相當大的勇氣與魄力,您如何知道這樣的決定是對的?您是否想過也許會失敗?

朱教授說,甚麼情況下應該挺身而出,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但是他會用幾個原則來協助自己做判斷:與自己切身相關的不公不義,一定要據理力爭;發生在自己週遭環境中的不公不義,也應該挺身而出。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能挺而反抗自身週遭的不公不義,則社會公義就自然長存。但是,朱教授提醒,年輕學子心性尚未成熟,涉世未深、判斷力不足,不宜凡事衝動;正義感要有,但是不要動不動就抗爭,荒廢了求學問的正業。回憶當時決定要據理力爭時,朱教授說,雖然是一個覺得不公平的直覺反應,沒有經過什麼仔細計算,但是他也曾考慮到可能的後果,其實最差的也只是跟那兩百個勞工一起留在飛機上悶熱幾個小時而已。若真會有人身安全上的顧慮,那麼他的決定可能就會不一樣;因為,朱教授說,他帶了五、六個研究生在身邊,自己有責任維護他們的安全,沒有權力作冒險的決定。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這樣的一個看似直覺式的反應,其實朱教授還是作了風險評估,而不是匹夫之勇而已。他也說,「堅持到底頂多吃幾個鐘頭的苦,所以我們其實也不算什麼英雄,跟很多冒著不可預測的生命危險的人權鬥士是不能比的。」

 

是什麼因素使您會有這樣的使命感?

朱教授笑笑說,「其實我的個性就是如此,高中時就是這樣了。」他說了一個小故事:高中時由於當時的政治文化,經常需要配合慶典全員參加各種集會,耗時耗神又耽誤求學,因此他就在作文中抒發自己的不滿,對一次當時擁護總統連任的遊行,寫下:「青年人各有己見,豈能勉強人人參加這樣的遊行,以虛張聲勢?」老師給了78分,評了四個字:「所見不妥」,但有趣的是卻選他去參加作文比賽。「所以」,朱教授說,「多年之後再看那篇作文,我不平則鳴的個性其實還是一樣,但是這麼多年來我並沒有天天去抗爭,追求正義。因為,我認為作hero的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作好自己份內的事—do your job.

 

您對英雄的定義是什麼?

朱教授認為,少數人需要來領導社會,但大多數人還是應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個平凡的英雄;盡忠職守,就是英雄。Do your best job, 就是everyday hero。對學生而言,力求上進,充實自己,就是英雄的行為,這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努力的,而不是年輕學子應該過分投入的。朱教授說,「一個學生把書唸好, that’s my hero; 有正義感,that’s also my hero. 但是有正義感和天天去追求正義,是兩回事。學生天天應該追求的,是去做第一種英雄做個好學生。」不要為了要做英雄而挺身而出,而是經過分析之後,你覺得是對的事情,才做。

 

做決定時的精準研判力如何培養?

朱教授覺得物理是一門十分講求邏輯的學問,作學問時培養出來的邏輯思考能力,也就是他在生活中做人處世的分析研判能力(”Logic training in physics gives me the ability to make decisions in real life”)。他認為,求學過程中的每一件事,只要認真地思考,盡善盡美地作,都可以訓練出嚴謹分析研判能力,日後做決定比較不容易出錯。

 

您是如何訓練自己的學生?

朱教授說,他常提醒學生做研究的三部曲:驗證、理解、判斷(朱教授取下貼在實驗室門上的一張「做研究的好習慣」遞給我)。做研究時,要仔細解讀,隨時警覺處處用心思,細節全掌握舉證要嚴謹,證據要充分。準備PowerPoint簡報時,要問:這張投影片要表達什麼?是否言之有物?能否更簡潔?能否更清晰?能否再深入一點? First version is not the final version. 其實不只是PowerPoint,每一個決定都是如此,要經過反覆思考,做人處世亦然。一個人的深度與判斷力來自於學校教育的訓練;經過這樣嚴謹的訓練,以後作判斷才能夠又快又準。

您為何選擇做一個科學家?您覺得自己算成功嗎?

朱教授念初中的時候,正值楊振寧、李振道兩位大師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從此便想要學科學。而自己重邏輯思考的個性也頗適合學物理。朱教授認為成功的定義見仁見智,但以他自己而言,「我沒有浪費時間,我很敬業,努力工作;比我強的人太多了,但我已盡到最大的努力。 In that sense,我覺得自己是成功的。」

 

若能隨心所欲夢想成真,您的夢想會是什麼?

朱教授說,他夢想能當一個月的教育部長,為教改「善後」,把現行教改「一綱多本」及「多元入學」等作法所造成的教育亂象徹底整頓,不再讓孩子們作一代又一代的白老鼠。 他的做法會是廢止這目前學子們深受其害的現行教改政策,回到原點,以先前的部編版一綱一本以及聯考制度作藍本,出版更好的統編版教科書,並檢討改進聯考制度而使之更完善。科學家個性的他,言語之間一再強調elegance(簡潔明確)。他認為簡潔明確的制度才能公平,持久。推薦、甄選等制度中的人為因素很容易影響公平性,不適合我們的文化。因此,他說自己在甄選學生時,其實是不看千篇一律的自傳和推薦信的,看了對不善吹噓的學生反而不公平,讓成績及標準考試來鑑別學力,誤差最小。

 

您對自己接下來的人生有何期許?

在學術研究工作上,朱教授希望能再達下一個高峰(reach my next peak)。他認為任何人都應該always aim at your next peak.他說的高峰不是甚麼獎項,而是研究上的發現(discovery)。朱教授笑笑說,「我60出頭了,都還要以下一個高峰為目標,年輕人更不應小有成就,就畫地自限,更應該aim at your next peak。」

 

對夫人以及實中的感謝

朱教授的兒子朱大為,在實中就讀12年,2002年畢業;朱教授很感謝實中給了大為一個很健康快樂的學習成長環境。他覺得實中是兒子人生中受益最多的地方。而太太三十多年來的支持,接受他在實驗室待到早上三、四點,並且帶好小孩,讓他能無後顧之憂,他也覺得是自己能夠專心做研究的重要原因。

 

張存續教授口中的朱老師

訪談尾聲時,當時曾親眼目睹朱教授為弱勢爭人權的整個過程,並以生花妙筆寫下這個動人故事的張存續教授正巧也進了實驗室。朱教授為我介紹之後,良機勿失,我立刻抓住張教授,問了一個我很好奇的問題:

 

您看到自己的老師那樣的據理力爭的一個情景,對於還是一個年輕學生的您,有時麼樣的啟示?

「其實朱老師一直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張存續教授語氣十分堅定,「他在系上講話有很重的份量,因為他總是言之有物,而且很有條理,邏輯非常清楚,但卻是從關心大家的角度,而不是以自己的私利為出發點,所以很受敬重,這應該是朱老師成功最大的原因之一。」在以色列出境當時,兩百個人一齊揮手向他們道別,他感受到被當成英雄一般的無比震撼。雖然自己只是「英雄旁邊的小人物」,他說,但心中卻感動莫名,與有榮焉。張教授眼睛發亮的說,當時老師的以身作則讓他深受啟發,覺得有時候該站出來為弱勢說話的時候,就要站出來。

結語:

因著一個「為所當為」的決定,以及一個傳揚開來的動人故事,學者形象的朱國瑞教授平添了幾分英雄色彩。獲獎無數的朱教授,訪談之中,自始至終強調的都不是追求榮耀。「奮鬥遠比領獎值得回味,」他說,「每個人都希望夢想成真;充實自己,盡忠職守,順其自然,是最簡單的配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