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第  100年11月11日出刊  November 2011

 
運動專刊

新進教師介紹

校外教學

我的家族史 國際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創意列車

榮譽榜

活動看板

     
我的家族史
 
   

一份令人感動的作業:<我的家族史>

編輯指導:高中部 李文蓉老師

國文課本有連雅堂的臺灣通史序,介紹作者時就得提到連父的話:「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文章結尾言:「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這些熱愛鄉土、追懷祖先的文句十分感人。期望透過<我的家族史>讓學生瞭解自己家族的故事,對自己的生命有更大的期許。

寫這份作業不容易,要得知家族的故事得訪問長輩、查閱資料,整個美好的假期會受到牽絆。然而在整理的過程中,同學對家族發生過的故事越來越好奇,那些可歌可泣、可喜可愕的事跡透過長輩的轉述之後,彷彿就像是一部部的紀錄片,可以傳之久遠,告訴將來的子孫:「汝為○姓人,不可不知家族事!」。

★1.關於族譜

“不曾去過的故鄉由泛黃的字跡拼湊出了畫面,讓我在夢裡遙望當年。”

(林敬倫)阿祖林傳開始設立祖先牌位,而牌位後面有木片用來記下祖先的名字和忌日。祖先牌位後面的那份資料就是我們林氏的族譜,原版的族譜不能隨意打開看,必須要選日子。

(楊智偉)若不是這個「家族史作業」,我也不知道我家竟也有族譜。那放在抽屜裡的牛皮紙袋,就藏著珍貴的族譜。族譜是由「楊氏宗親會」所發的,我們若有新增成員,便向「楊氏宗親會」登記,「楊氏宗親會」會整理,在每次會員大會手冊中,也會附加近來新增的成員。

(王仲邦)這份族譜是祖父遷台之後整理所成,父親與祖父曾經回到山西吉安縣的老家看過,並和祖父大哥的後代會面,祖父在大陸詢問近況之後,回台整理而成這份族譜。傳到父親手上時,父親利用閒暇時間轉成電子檔,保存、記錄也就更方便了。

(于立安)這是我整理出的族譜,因為上一份族譜遠在大陸山東省的族人手上。我透過中國最大的族譜網站尋找已經數位化的每一份于氏族譜,可惜全都沒有爺爺的名字在上頭。另外我還透過名字中輩分的排列,想辦法比對出我們到底屬於哪一支系,不過很遺憾,也無法找到相符的答案。

(廖仲文)族譜的編輯人廖丑先生是雲林西螺人,平生都致力於「張廖」姓的族譜編纂工作,他寫給廖氏宗親們的信上說:「廖姓歷代祖宗都很重視族誼,有編撰族譜,將祖先及自己、兒孫的名諱流傳後代,讓子孫知木之有本、水之有源、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我想,這就是廖丑先生辛苦編輯這樣一本既豐富又詳細的族譜的動力吧!我們家的「廖」姓,倒是有一番起源。有一次清明節的時候,我看到曾祖父碑上的姓氏竟然是刻「張」氏,爸爸說我們家是「生前姓廖、死後姓張」,卻不明白原因為何。為了完成家族史作業,我查到ㄧ嗣繼承張和廖二姓的由來,得知廖姓先人感恩圖報,又不忘本的美德。

 

★2.家族遷徙的故事

“過去雕刻出了如今,循著歷史的足跡,我們漫步在時光的長廊中。”

(陳暐儒)一提到遷徙的過程,爺爺立刻臉一沉,心情立刻低落了下來。在大陸時,我的家族住在廣東省的梅縣,是客家重要聚居地之一。爺爺高中畢業之後考到軍校,開始了從軍的生涯,從家鄉梅縣到了海南島。之後隨著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爺爺從海南島遷移到台灣。

(陳正蕙) 高曾祖父陳彩堂,福建省銀同縣人,後移民台灣,居住在日治時期的台南廳大目降里(現新化鎮一帶),為鴉片販賣商,曾開鴉片煙館,據說收入頗豐,擁有鎮中心兩條街道的店面。余之高曾祖母林慰女士,據戶口名簿上記載有纏足。

(註):日治時期之戶口名簿上記載事項眾多,包含鴉片吸食與否、纏足與否、施打預防針與否等等,並詳細記錄每個人的生父母、出生日期及家中排行。而「事由」欄似乎記載了居住地點、違規事項及日期等等,但為漢字及日文交錯,難以理解。

(廖宇鴻)原來我們與「廖氏大族譜」上大部分的人並非真正的同宗同源,而我們與那沈家也早已沒有聯繫。我們的意識上已徹底地以一個廖家人自居。這段故事讓我感到有股淡淡的惆悵,既為了宗禮公與鍾氏當年的際遇,也為了我們自己對血緣的認同感。如今得知這段族譜上沒有的往事時,我為了自己的血緣而震驚,那麼當年的俊秋公呢?宗禮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這唯一的「孩子」的呢?爸爸曾問爺爺,要不要去追溯沈家的歷史,畢竟那是真正的本家,爺爺斷然拒絕。他說,既然來了廖家,那就是廖家的人。我後來也釋然了,畢竟把年幼的俊秋公帶大的,就是宗禮公,而不是沈家的人。或許有時,真正的血緣反而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那股親情,那股認同。這些東西不見得會被血緣束縛,故我們仍能大方的說自己是廖家,宗禮公一脈的傳人!

(傅昶榮)爺爺的一生經歷過許多波折。他在軍校畢業後奉派至昆明市中央空軍官校警衛團工作,對日抗戰後到了軍官總隊,而後考進了南京中央警官學校。結業後被派至青島市政府警察局工作,當時國共戰爭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共軍從北方一路打向南方。而爺爺於民國三十八年奉命撤軍來台,之後娶了奶奶,我們家從此便在新竹落地生根。

★3.家族的特殊性

(鄒惠如)族中長輩鄒洪,新竹縣芎林鄉鹿寮坑人,中華民國第一位台籍上將。鄒洪生於日據時期的臺灣,對中華文化仰慕極深,在軍之時手不釋卷,對於學者極其尊重。而治軍嚴明,被譽為「常勝將軍」;鄒洪病危之時,仍口授軍機要事,遺囑勉勵部屬一心一德、共濟艱危。沒有一句話談及家事,彷彿諸葛孔明在五文原「鞠躬盡摔,死而後已」的故事。鄒洪辭世後國民政府明令褒揚,並將生平宣付國史,卜葬於廣東省陽山縣。民國四十三年於新竹中山公園(今為新竹動物園)建「鄒洪上將紀念碑」。

(林彥行)曾祖父林份因鐵路開墾而定居奮起湖,奠定林氏家族「奮起湖便當王國」奮鬥史開端。早期奮起湖為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中繼站,亦是繁榮的山產和林木集散地。當時小火車在清晨由嘉義發車,來到奮起湖恰巧是中午時間,旅客和伐木工人便會在奮起湖用餐,就是便當業興盛的原因。大伯公在民國四十四年於「登山食堂」開始推出便宜又好吃的便當,在食客「吃好到相報」後,逐漸打出名號。民國七十一年,阿里山公路通車,曾經是遊客搶購的便當,在公路通車當天,竟然連十個都賣不完,山上的業者只好轉型發展觀光休閒事業。二伯林金坤為讓奮起湖恢復昔日風采,開發出極具地方色彩的懷舊之旅,如穿木屐、披蓑衣、提燈籠、登古階、訪老街、吃古早餅、賞螢火蟲等,除可重溫兒時舊夢,亦可體會昔日風土民情,捕捉塵封已久的記憶。遂於十多年前,推動奮起湖森林觀光事業並陸續興建了『今日山莊』及『奮起客棧』,接著興建『奮起湖大飯店』,二伯為使『便當王國』的稱號,永續且留存於遊客心中,便決定將奮起湖便當,依循傳統作法重新製作,使得「奮起湖鐵路便當」更為遠近馳名,當時流行一句話:「沒吃過奮起湖便當,彷彿沒到過阿里山。」

  

★4.命名的由來

“被賜予的姓名是來到世上的第一份禮物,是人不可分割的靈魂。”

(王亭婷)「亭婷」取亭亭玉立的諧音,字面上的意思是希望我長的挺拔,不過,也隱含著長大後在遇到困阨時能像大樹一般堅忍不拔的期許。另外,爺爺也提到用「婷」這個字,更是希望我能有女性秀外慧中的氣質。因為爺爺偏愛「婷」字,連妹妹的名字也添了此字呢!

(李晏如)這名字是父親依據筆劃、八字、生辰等,選出八個名字給祖父挑選。「晏」的意義是如海洋一樣寬廣,能有度量,心平氣和的面對這個世界,做到清風拂山崗,明月照大江一般不為所動,「如」的意義是如其本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恢復自性,動靜自如。

(吳幸儒)我的名字,是父母親翻閱姓名學的書,選出符合我生辰八字的吉利之字。它主要以五行相生相剋與筆畫數的依據命名。從家中找到父母親為我命名時留下的筆記,上面還寫著姓名學參考的五格,即天格、人格、地格、外格和總格,與所屬的五行。「幸」,是希望我幸福;「儒」有學者、讀書人之義。母親說她很喜歡儒這個字,感覺很有學問。我也希望自己能博學多聞,成為鴻儒。

(林敬倫)在傳統的觀念中,生男是一種「福氣」。所以爸爸和伯伯們名字中間都是「福」字。而福後接什麼字,這又是另一個可愛的故事。阿嬤生大伯父時,家中新買了一塊田地,所以阿公就將大伯父命名「福地」。阿嬤生二伯父時,阿公剛賣掉稻米,賺了點錢,所以將二伯父命名「福財」。阿嬤生我爸時,什麼事都沒發生,只是多了一個「人」,所以命名「福仁」。

(廖宇鴻)我的名字是由爸媽和爺爺討論出來的。我對自己的名字感到十分的滿意,特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豪氣,飛鴻踏雪泥的意境,讓我很喜歡這個字,同時我也能感受到長輩們期許我能如鴻鵠一般展翅高飛。

(于立安)讓他驕傲的兒子此時在他床前。「爸,這對雙胞該叫什麼名字?」躺在床上的他開口了,流露著一種不知是悔恨還是頓悟的複雜感情。「哥哥叫安,于立安,一輩子不要管政治,平平安安。」「于立安。好!那弟弟呢?」「弟弟叫宏吧,給他宏大的夢想與志向……」身體不再硬朗的他昏昏睡去。他給孫子取了這樣一個名字,他的孫子也希望自己能遠離政治,遠離太複雜的漩渦、陷阱,寧願同六十多年前,那個按自己的想法放走匪諜的憨直的人,一生誠實的對待自己的心。

(段致暄)小時候爸媽總是開玩笑說,我的名字是他們懶得想所以隨便翻翻字典決定的。不服氣的我,拿了一本字典出來翻查,看看我的名字究竟是在哪一頁可以這麼好運的隨手翻到。「暄:從日,宣聲。宣有散佈義,日光遍布,故溫暖為暄。」這是字典上對於暄的解釋。母親說,因為我出生在春暖花開的三月,故以此命名。父親說,這個字,是期許我能給予他人陽光一般的溫暖。我到現在還是對於父母為我命名時的「翻字典」論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不過,我想,應該是翻著字典找尋有沒有念起來好聽又能表達他們期許的字吧!

 

★5.傳家寶

“有形之物難免消逝,但我們的記憶,會使其成為無形的寶藏不斷傳遞。”

(江宜臻)我家有一個清朝的木枕,是曾曾祖父所傳承下來的。有趣的是,奶奶將這唯一的古董枕頭傳給我家。由這點我了解奶奶並不是只看重男孫的迂腐之人。我和姊姊一定會好好珍惜這份年代久遠又充滿意義的傳家寶。

(陳正蕙)曾祖父陳文山先生因為曾赴日留學,會一口流利的日語,在日治時期和地方上的日本警察十分友好,據祖父說,當時地方上有人觸犯規矩,都託曾祖父向日本警察說情。當台灣光復,日本人將全數撤離台灣,日本警察將位於新化鎮習武場內的木刻藝術品、屏風、武士刀和日本槍都贈與曾祖父。當二二八事件爆發,祖父怕因私藏武器而受到波擊,將刀槍等物皆投入古井中,而屏風則因陳舊且保存不佳而損壞,目前僅存的這尊紅檜雕刻而成的達摩木雕像,被視為傳家之寶,現保存於祖父家客廳的展示櫃中。

(段致暄)我在祖父留下的詩文書法集中翻到了一個寶藏:家訓。這是祖父由先人遺留下的祖訓加以改編而成的,用以勉勵後世子孫。首行以勤與儉為重要的美德,望世世代代皆懂得秉持;次行勉人不忘父母恩,知曉孝順;接下去則強調學習與教導的重要,盼我們個個皆是人才,且家庭和樂溫馨。我想,這是給予後世子孫最好的禮物吧!留存著這份家訓,等於是給予未來的段家子弟一份不滅的精神教誨。儘管時代也許距離遙遠,我們仍是可以謹記祖先的提點,從年幼無知的孩子成長為令人放心的大人,並接手家族的火炬繼續傳承。

(陳暐儒)一提到傳家寶,爺爺立刻興奮地和我分享,並不斷提醒我一定要很小心,可見這個傳家寶對他來說實在太具有特殊的意義了!爺爺說,這是在開放探親後特地從老家拿回來的,他很慶幸這個手環還在,並沒有因為在戰爭時而被毀或者被偷了,在播遷到台灣後,他不時就會想起這一個傳家寶,幸好仍然安在。爺爺說:手環的形狀是一圈,代表家人的心團結在一起,無論家族遇到了怎麼樣的事,都要團結在一起,攜手度過難關。

(傅昶榮)「傳家寶」一詞讓人聯想到稀世珍寶或是萬貫家財。然而爺爺所遺留給後代子孫的是一本自傳---八六感念。與其稱之為自傳,我倒覺得這是勉勵晚輩、教導子孫做人處世的家訓。爺爺生前最常警惕我們的一句話就是「飲水思源,不要忘本」,他盼望子孫能夠認清自己的家世,並瞭解上輩兢業的精神。因此,書中不僅紀錄了爺爺傳奇的一生,也傳承了許多大陸老家的人、事、物和爺爺回鄉探親的心得。承載著前輩滿滿的祝福,這件無價之寶的相伴,身為晚輩的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將更有信心,努力奮鬥向前,開創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

(蔡仲恩)這個印有船隻圖案的錫器是從日治時期傳下來的。錫器的重要性不在於它所能盛裝的物品,而是象徵祖先對整個家族的期許:要有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包容萬物的氣度。如同錫器上乘風遠颺的船,無論航行至何處,都不忘初衷,達到家族的期許。

(林彥呈)這個花瓶是由我的曾祖母林呂魚女士所傳下來的,由於她非常喜愛這個花瓶,所以就把它傳給我祖母繼續保存起來,成為一項傳家之寶。

(辜禹傑)辜氏祖先當年身無長物,沒有留下傳家寶。所以我們家的傳家寶是水稻霸主祖父所擁有的千畝良田。身為農業世家,土地對我們格外重要,土地繼承了辜氏祖先歷代的汗水,是辜氏農業天才的象徵。

 

★6.後記

(陳暐儒)經過了這次作業後,讓我挖出了許多家族的「秘辛」,許多我不知道的事,都藉此讓我深入的了解。此外,平常都沒有什麼話題跟爺爺說的我,藉由這一次的訪問,讓我終於有很好的機會和爺爺聊天,聽他回憶當年的那些苦日子,並讓我有所警惕,我們現在的生活實在是過得太好了啊!

(段致暄)我承認在聽到這份作業時有點錯愕。由於祖父那邊的親戚都遠在大陸,我不是很能認可這份作業中某些要求的項目。畢竟,又不是家家戶戶都是大家族,大到連電視也會報導的家族活動,我們也並非家族中的嫡系子孫,持有代代相傳的傳家寶。然而,這份抗拒的心情在進行作業的過程中逐漸煙消雲散。

也許是一開始想要忽攏過去的心態使然,我在家裡的四樓翻出祖父的書法,想直接拿來充當傳家寶之類的,卻意外的在字跡中發現了祖父的一些思想情感。由於祖父去世的早,我對其了解不深,可是藉著這些文字,我好像重新認識他了。我也開始好奇,祖父故鄉的樣貌。

雖然資料不全,最後所能撰寫的也不多,可是我在書寫過程中讓腦中的思想飛馳,宛如真正看到當年的時光,那對故鄉的眷戀、分離的悲傷、兄弟不再親密的無奈。擁有柏樹的書院如今早已成為了他人的居住地,時光就是如此無情,抹去了刻印,只留記憶中的蛛絲馬跡讓我們找尋曾經存在的歷史。

(吳幸儒)以前就對自己的祖先是何許人感到好奇,但也未曾真正去詢問。這次找到了族譜,深紅的書皮上還沾著灰塵,內頁的紙已泛黃,靠著僅存的一點膠著附在書皮上。見到它的第一眼,既緊張又興奮。一部家族的歷史,正呈現在眼前。翻開第一頁,有一絲陳年老書的古味。編者吳銅先生的一番話讓我更迫不及待的往下翻。我如尋寶般尋覓著,原來三皇五帝真的是我的祖先。忽然眼前掠過ㄧ個人,我愣了一下,再仔細看,那不是吳王夫差嗎?想不到以前常聽到春秋時期的吳國君主,是我的祖先!為了尋找我的直系祖先,我倒著翻閱整本族譜,密麻的字使我兩眼昏花,好不容易才把整個家族史標示出來。闔上祖譜,我感到似乎有股東西從心中盈溢出來,是祖先們的力量嗎?感覺彷彿是那在外漂泊的遊子,重回溫暖的故鄉。

(廖仲文)過年期間回台北老家,在書架上,終於找到了這本傳說中的「臺灣省廖氏大族譜」!剛從書架上拿下來,就差點失手摔到腳上──太重啦!這麼大一本,比字典還重啊!族譜不只大本,內容也十分豐富,從「廖氏的淵源」、「廖氏歷代名士列傳」,到「附錄」裡的天干地支、女人為什麼比男人長壽等,無奇不有。

查到祖父的名字,翻開那一頁,我馬上有種欲哭無淚的感覺。別人家的family tree都是連續寫了好幾頁,怎麼我們家的只有小小一塊?只用個小小的「上祖待考」就交代了我們家好幾代的祖宗嗎?其實也不能怪誰,畢竟提供資料的就是我們自家的人,也許是真的無法查到了吧。於是我只好去詢問家族中每個人的名字,好不容易才「湊出」現在的族譜。

翻到苗栗那幾頁,竟然找到了「廖宇鴻」的名字!說不定我和他是遠房的親戚呢!不過可惜的是族譜沒有記載女生,我找不到君寧的名字。撥開一根根家族的樹枝,在姓名的樹葉中追尋,一種親近的感覺湧上心頭。原來光是台灣,就有這麼多和我一樣姓廖的人,我們都可能擁有相同的祖先,流著相同的血液。想著先人千年以來的傳承,一代又一代,才有了今日的我。如果時常想著這些祖先,就能更珍惜自己的身體,認真地把握每一秒,為這個世界做出貢獻,才不愧對世世代代的祖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