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時問幼兒:「媽媽為什麼要留下信?」孩子們熱烈搶答說:「媽媽生氣了,因為好多家事,大家都不幫忙做
,只有媽媽一個人每天都要做這些家事。」之後,也與幼兒們討論自己可以做的家事,例如:摺衣服、收拾碗筷、掃地、擦桌子、玩具擺好…等。透過故事,幼兒學習用心看待媽媽做家事的辛勞。人們在過生活的時候,常常不知不覺將不好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且處於習慣當中。許多父母認為,學齡前的幼兒,早上由父母親叫起床、幫忙穿衣服、刷牙、餵早餐,出門時父母親幫忙背書包、提餐具袋,都是父母親該做的;放學後回到舒適的家享受,也是父母應該給予的;大多數家庭裡大大小小的家事都由媽媽一手包辦。
《朱家故事》這本書被選為「台北市教育局性別平等教育補充教材」,書中探討長久以來對性別角色的看法,主要內容是讓孩子知道不能將家裡所有的事情都落在媽媽身上,家事是大家的事,應該由大家一起分擔。藉由老師的演出及繪本賞析讓幼兒學習兩性平等,認識每一個人對家庭事務的責任分擔。
在現實的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家中
過著王子、公主的生活,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機會了解家事是什麼?在家都看著媽媽洗衣、煮飯、打掃…,所以就認為這些事是媽媽應該要做的。老一輩的傳統觀念更是傳達出男人不進廚房,或是不需要做家事的錯誤觀念。也有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可以不用做家事,這些種種的現象都有可能讓孩子失去學習做家事的機會,而不了解家事其實是大家的責任。
《朱家故事》這本有趣又極具意義的繪本,藉由老師們的精彩演出,讓孩子了解並反思家中家事分工的狀況,藉此培養孩子對於家事的觀念,讓孩子在家中也能盡一份小小的力量幫忙做家事,並學習與家人分擔家事,成為這個活動的主要目的。

活動後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