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卷第三期 108515日出刊  May 2019

 
國小部比舞大會紀錄

風之軒

畫你所言-四年級國語「蝶之生」課程活動 幼兒園校外教學活動  藝遊新竹學 榮譽榜

活動看板

     
風之軒
 
   

風之軒‧實中管樂團

風之軒是我們社團辦公室的名字。

風,取自管樂團的英文 ──Wind Band,

另一方面也代表管樂是藉由氣流震動發聲;

之,作助詞使用,就是「的」的意思;

軒,這個字的原意是「房間」,房間就象徵著一個「家」。

所以風之軒就是「管樂大家庭」的意思。

而本團最大的特色就是團員對音樂抱有熱情以及對團有像家一樣的歸屬感。

──這就是「風之軒」的由來。

實驗中學管樂團成立於1992年,目前由鮑顗丞老師與林迦老師共同帶領。本團從升旗樂隊開始,至今已具備大型室內管樂團之規模。樂團時常於學校活動中擔綱演出,也在每年全國音樂比賽皆有不錯的表現。此外曾獲104台灣國際管樂節管樂合奏青少年組金獎,2016、2018年赴新加坡參加管樂節,分別獲得銅牌獎及銀牌獎的殊榮!為求進步與不斷提升,每年寒假皆安排跨校交流,例如今年交流的對象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管樂隊。而近幾年也開始參加嘉義市國際管樂節,帶來精彩的演出。

團員 陳俊璉

悠揚的樂聲在校園裡蘊盪,空氣中的每一個分子都因上一瞬間,雙鈸璀璨的開落而顫動不止。傾刻,樂音凝結,在每一吋肌膚,每一縷髮絲。完美的樂聲從來只出現在高級的音樂殿堂,然而風之軒也從來不是因為完美而存在,而是為追求完美而存在。

風之軒並不是最強悍的團,我們的成員組成從稚嫩的國小生到略帶成熟的高中生,有的人是經驗豐富的老江湖,有的是初試啼聲的菜鳥,卻因同樣對音樂的熱忱而匯聚在此,正是音樂模糊了年齡的界限。在實中管樂的這六年的歲月,我親眼體會了每一個階段對管樂團情感。曾經我們甫拾起樂器,用盡全身力氣,只為從吹嘴中擠出些甚麼,並純真地為這些得來不易的嘔啞嘲哳感到狂喜。曾經我們一起在社辦度過無數個夜晚,聽著指揮逼真的比喻,以我們有限的想像去參透作曲家的格局。曾經我們一起背著樂器到異地,甚至漂洋過海,透過不斷觀摩專業的樂團,來更增進實中管樂團的實力。曾經我們為了一直以來所嚮往的目標流淚,但現實的殘酷並沒有擊倒我們,反而給了我們更多的空間反思,音樂的本質遠超越「比較」所帶來的快感,我始終為自己的選擇感到竊喜,竊喜選擇了實中管樂團,竊喜自己這六年來,被培養成了一個對音樂有細膩情感的人,而不是一台精確度高到令人稱羨的節拍器。

實中管樂無疑是個有溫度的樂團,即使來自不同班級、不同年級,往往是這些一起打拼的夥伴溫柔且堅定地將所有的阻礙一一攆去,往往是這些歡樂和嘻笑堅固了我們對音樂、對樂團的執著與熱情。

 

團員 蔡孟琳

學校裡有著形形色色的社團和活動供同學們參加,而管樂團對於我,就如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在這裡,我學習和經歷的大小事,都是使我成長的一部分。

國一時加入管樂團,我與風之軒的牽絆就這樣悄悄地展開了。那時的我是一個凡事都跟著學長姐做的新生,放學後和同屆的團員們一起練習樂器,讓我們更熟悉彼此。國二是個提升自己演奏技巧的時刻,我也利用更多的時間練習。擔任國中副團長的角色也讓我有機會認識學弟妹,雖然沒辦法幫到幹部學長姐很多事,但是看著他們關心樂團和辛苦為樂團付出的樣子,不禁讓我覺得上了高中也要和他們一樣。國三時我碰樂器的時間少之又少,但是聽到市賽的「召集令」,我就回來了。那時白天都有複習考,但是晚上來到社辦後,我總能專注於音樂中而不覺得疲累,並且忘記其他繁亂事,認真地享受音樂,那是一個難忘的感覺。現在的我,升上高中正式擔任幹部,課業和其他事務也增加不少,但我依然抽出時間將之投入在樂團,希望樂團能因為我們的努力而各方面都變更好。

加入管樂團也會參加到許多活動:市賽讓我們培養合奏默契也累積比賽經驗,嘉義管樂節、寒假的交流與團遊讓團員們增進感情,也和其他樂團互相觀摩學習。近兩年暑假,我們也遠赴新加坡參賽並取得不錯的成績。這些練習以外的活動增加了我的眼界和許多難忘的回憶。

我能說,我熱愛音樂,也熱愛管樂團裡的人、事、物。在這裡,我們彼此有了連結,找到了歸屬之地,也許每個人對於留在這個團的理由不同,但對我來說,在這裡我得到的、體會到的事物,早已使我深陷其中而留戀於此。

 

校友 洪梓彧

也許這就是一種緣分吧,現在回想起來仍然覺得神奇。誰也沒料到因為與管樂的偶遇,使得音樂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使命,喬丹廣場前門上掛著「風之軒」匾額的小小社辦也從此成為我溫暖的避風港,也是唯一的歸屬。

大部分的人對於音樂比較熟悉的是流行音樂——一些反覆的和弦、朗朗上口的歌詞、或輕鬆或激昂的節奏。流行音樂在生活中給予不少的樂趣,在接觸管樂之前我也很喜歡聽當時剛成名的 Adele,對於爸媽那一代的老團 Air Supply 或是更早的 Beatles 也津津有味。至於當時對於古典音樂的感覺可能也跟大多數人一樣:既覺得無聊又不太聽的懂。而我當時也是用這樣的想法看待管樂團的。

直到我國中某天剛好路過正在做賽前彩排的管樂團。國三的日子對我來說很辛苦,上課前我在天橋散心,突然被聽見的音樂拉住腳步。我不知道為甚麼…全身顫抖了起來。這段音樂富含音量的變化、音色的變化,似乎用某種形式賦予我能量。沒有流行的單調,也沒有古典的無趣,似乎心靈能夠跟著音樂起伏著。我想這就是為甚麼管樂會成為我心中的最愛,因為管樂曲給了我一種很特別、別的音樂不能給我的感動。而我也想把收到的這份感動,再去傳遞到其他人。於是考上實驗高中後我選擇進入管樂團。

於是這裡就這麼成為我發展音樂的一片沃土。當時我不會任何樂器,頂多只會一點鋼琴而已。幸好實驗管樂團接受初學者,加上打擊分部是花費最少的分部 (只需要買一雙鼓棒),我於是選擇加入打擊分部。後來基於好奇,憑著過去的和弦基礎開始研究很多管樂曲的總譜,慢慢磨出編寫管樂曲的能力。

我在管樂團的期間都是由鮑顗丞老師帶領的。鮑老師非常支持我的音樂路,高二時還允許在管樂成發發表我改編的管樂曲。老師在我所知道的樂團指導老師之中,個性比較溫和。他不會在團練中刁鑽基本功 (這些應該是平常自己要練習的部分) ,反而更強調音樂性與感情。這樣的特質從老師指揮的手中也能看到,在每個拍子的一揮、一劃之中,帶有豐富的表現,希望藉此激發我們的對音樂的想像力,讓我們邊演奏邊享受音樂。當我們演奏一首又一首的管樂曲,可以遨遊於星海之中、感受愛的力量、享受假期的美好時光、身歷諸神的戰場中、一賭日本將領的威武、眺望高原上孤傲的蒼狼、在廣闊無際的大海上做一個無畏無懼的大航海家。我想老師也是一樣想要傳遞感動的人吧。

在高中這段管樂路中,不斷著支持我繼續往前走的除了鮑老師,還有陪我一起演奏的團員們。當時和我一起入團的部分國一生,如今將要從高中部畢業,仍然努力和大家一起練習,已經大三的我也常常回來這塊培育我的地方。六年之中,有老戰友也有新血,經歷過的歡笑淚水,豈可用短短幾句道盡。大家聚在一起練習的時光,每周周僅僅那四小時,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把管樂的感動傳給更多人,而我們也因為自己的熱情感動著。

如今已過著獨來獨往的大學生活,開始在臉書、YouTube 經營著自己的音樂頻道,慢慢開始做音樂,每周日只要有空仍然會從台北坐客運回來實驗和管樂團一起練習。這間小小社辦——「風之軒」,對我來說就是個溫暖的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