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學期的國語南一版第七課「蝶之生」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筆名杜虹的蝴蝶博士謝桂禎女士紀錄某次清晨她到野外等待黃裳鳳蝶羽化出蛹的過程。面對這麼動人心弦的文章,老師反覆仔細讀了好幾次,不斷思考怎樣引導帶入,可以讓小朋友更深刻的體會課文。
雨停了,天也亮了。六點九分,蛹的頂部出現了一道裂縫!接著裂縫慢慢被頂開,蝴蝶的前足向外探索;再將蛹蓋撐開些,腳用點力,頭部出殼;停頓一會兒,腳再用點力,胸部出殼;最後六足齊動,翅翼與腹部被快速拉出這個花花世界。
啊哈!這不就是「實況轉播」嗎?感謝這段文字給了老師靈感,既然作者以「文字版實況轉播」報導了黃裳鳳蝶羽化出蛹的過程,我們就反其道而行,把文字再轉化為圖吧!正所謂一張圖勝千言萬語(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除了讓孩子們從課文中感受杜虹女士對黃裳鳳蝶深刻的愛情之外,也想幫這篇優美的課文比照常見的自然雜誌,為這段文字加上「圖鑑」。一開始我們的怡安小朋友就哇哇叫了,「蝴蝶那麼難?我怎麼會畫?」皓穎還問說:「是不是要畫毛毛蟲變成蛹再變成蝴蝶呢?」可見昆蟲完全變態的生活史觀念深植入心啊!
既然是圖鑑,就得要有專業性的科學知識,老師先帶大家google了黃裳鳳蝶基本資料,知道牠屬於鱗翅目鳳蝶科,幼蟲時最愛吃馬兜鈴,還看了羽化過程的影片,曉得黃裳鳳蝶的不容易,整個羽化出蛹的過程雖然只有短短一分多鐘,變成蝴蝶後也不知能順利存活多久,但黃裳鳳蝶可是在那像枯葉的蛹裡足足待了一百多天。
接著再讓孩子們從課文的文句裡找出關於黃裳鳳蝶的知識線索。可別小看這個動作,為了找出這些句子,孩子們得動動腦筋,不斷來回閱讀課文,檢索哪一些句子才符合要求。孩子們不覺得無聊,自發地重複閱讀課文,找尋標的句子,互相討論這一句那一句算不算,反覆閱讀就達成老師的目的了。最後,我們一起找出「蛹掛在枝條上、黑的蝶翅鮮黃的蝶腹、破曉羽化、晾乾翅翼,排淨腹部體液」等句子,以及最重要的黃裳鳳蝶出殼那一大段描述。
再來,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一起檢視課本文字的描述,看這樣的敘述夠不夠清楚,我們能不能根據這些文句順利轉化成流程圖。從流程圖中也可以看出每個人的思維不同,同樣一段文字的解讀,從四步驟到六個步驟都有。讀者們不妨也回頭重新檢視這段文字,檢視自己如果畫成流程圖會用幾張圖表示。



圖畫紙一發下去,很快地我們有了連蝴蝶翅翼上的翅脈紋路都講究的寫實派,老師私以為他們連蝴蝶上的鱗片都想畫下來啦!當然也有轉化成可愛版的蝴蝶,一開始小朋友口頭埋怨:「鳳蝶怎麼畫?我怎麼可能會畫蝴蝶?」抱怨歸抱怨,可愛版的黃裳鳳蝶,擠眉弄眼拼命從蛹殼裡掙扎的模樣,讓老師忍不住為之一笑。也有人從黃裳鳳蝶鮮豔的亮黃色汲取靈感,畫出以金黃色調為主體的鳳蝶介紹。還有的是,介紹自己畫作當中的亮點時,老師一問才曉得的「書妘,你的鳳蝶這麼美,為何不畫牠雙翅展開的模樣?」「因為我想畫牠吸食花蜜的姿勢啊!」孩子的浪漫有時候是展現在我們看不出來的細節裡,老師也從這裡學到一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