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書業」申請文化部計畫,促成全國北、中、南、東各區一間獨立書店與鄰近一間中小學合作辦理校園書展。距離本校步行僅15分鐘的竹科生活圈唯一書店——筆耕小書店,邀請本校加入這個活動,一起在春天的飛奔裡開啟這扇閱讀的窗!
書展主題包括:教育/孤獨、自由/香港、給青少年、數哲科普、提筆寫作。活動現場除了圖書展示,可自由翻閱,若想購書,也可自由購買。每天12:05-12:35,還有不同主題的「午間短講」。
學務處活動組游彰億組長原規畫邀請長年關注人權議題及轉型正義的楊翠老師以及香港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先生主持本學期綜合活動課程講座,開學前因應防範武漢肺炎全面取消校內大型集會演講活動,甚為可惜。趁著校園書展的午間短講,特地再次邀請來到台灣籌備重啟銅鑼灣書店的林榮基店長與本校同學以「關了一間書店以後」為題,展開一場「關於書、關於香港、關於自由與民主」的對談。
此外,今年校刊《實風》採雙主題面貌呈現,分別以「教育」及「孤獨」作為專訪與討論的切入點。書展現場也特地請筆耕書店推薦相關主題的書籍供同學們參考閱讀。
協助接洽這個活動有點膽顫心驚,深怕增加行政同仁的負擔。感謝學務處秀芳主任、訓育組美璇組長、活動組彰億組長以及校長室大力支持,合力把獨立書店的獨立精神、獨立書店與出版業的困境介紹給更多同學認識,增加同學們接觸各式議題、書籍與討論、閱讀的機會,一起打開這扇閱讀的窗。
校刊社的同學們在書展期間,於每日中午擔任志工,在書展現場協助活動進行,同時化身小記者,帶來書展現場的第一手消息:
「現在你們能活在臺灣,這樣吃著便當聽演講,是很幸福的事。」銅鑼灣書店的店長林榮基先生看著圍坐在地上的我們,語重心長地說道。無數雙晶亮的眼眸抬起,霎時間湯匙刮著餐盒的聲音都停了下來。儘管不覺得這件事有甚麼稀奇,大家仍然對此時的光陰備感珍惜。
這是在書展的演講裡,讓我最為震撼的一幕。或許,讓所有的實驗高中學生能自由自在地接觸新思想,正是辦理此次獨立書店書展的目的。在書展的過程中,我聽了多次演講。儘管觀眾不多,演講者仍毫無保留,有的傳達獨立書店在臺灣的努力,有的則是在分享閱讀與寫作的關聯,也有些是在努力關懷在地發展。儘管演說時間只有三十分鐘,我仍覺得意猶未盡。
既是書展,便少不了那些筆耕書店精心挑揀的書籍了。在逛書展的同時,我閱讀了不少平時沒機會注意的書籍。那些陌生的觀點、陌生的悸動,都在字裡行間跳躍,而我目不暇給。這場書展的確達成了其口號:「在書本的世界,打開新世界的窗」。
在星期三的中午,攤位前聚集了較多的同學,因這天有一個重量級的來賓:香港銅鑼灣書店的老闆林榮基先生。一開始,他的香港口音讓大家都有些摸不著頭緒,隨著短講進行,大家也越來越投入,雖然旁邊有公共電視台的攝影機,但所有人的注意力仍集中在林榮基先生身上。
在他的短講中,有兩件事情特別的讓我印象深刻。在聆聽他的演講前,我對於銅鑼灣書店事件感到十分震驚,卻也沒有特別深入了解,原本只以為書店內販賣中共政府的禁書而引起官方注意,在演講中,我得知他們也不斷的寄書到中國地區,希望能夠「喚醒」中國人民。他在演講中提到,就算香港人、台灣人做了再多抗爭或努力,中國現在不自由的現實,還是需要他們內部的人民自己覺醒、打破。因此書,便成為林榮基老闆選擇的媒介。
另外,他也提到市面上的書有80%的觀點都是類似的,許多人寫了一輩子的書,卻寫不出一本好書,不能提出一個嶄新的觀點。林榮基先生說,要學會如何分辨好書或壞書,就是要多看書,但也不能完全相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而我們也更應該思考,為什麼一代人的觀點都如此的相像?其中,學校教育一定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個沒有多元聲音的社會是不健康的,但就像大家會趨向自己所偏好的觀點形成同溫層,大眾的觀點會變成所謂的主流思想,從暢銷書內容的相似程度便可以略知一二。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獨立書店,一間書店除了賣書,更是老闆思想的展現,我們不一定要認同,但接觸和了解仍是十分必要的。這個社會需要更多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