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第  九十九年二月十 五日出刊  December 2010

 
網路更新

黃春明交大演講

A team trained by the EVIL COACH

安全教育

快樂體驗活動

美的饗宴

榮譽榜

活動看板

 
黃春明交大演講實錄
 
   

從課本裡走出來的作家 系列(一)
〈做一個有明天的孩子〉─黃春明交大演講實錄
 

李文蓉•管 韻•高三一班

  


【感謝交大通識中心劉河北老師、藝文中心洪惠冠主任的熱情招待,讓我們身臨一場頑童歷險記。】

  國文課本第五冊裡介紹的「鄉土文學大師黃春明」對高三一的同學來說,不再只是個必須記住的作家名字而已,透過一場面對面的演講,黃老師樸實的話語和誠懇的期勉,已如燈塔般矗立在每個人的心中。為迎接第八課課文《戰士,乾杯》的到來,我們特別策劃了這次「與作家有約」的活動,希望讓同學與作家有更近距離的接觸,相信「從課本裡走出來」的作家將會比老師間接描述的形象更為精彩動人。

  十月二十日的下午,連續三天奇異的九降風吹得雨點亂飛,我們帶著還微微打著冷顫的高三一同學們踏入交大藝文中心,濃郁的咖啡與暖和的燈光撲面而來,大家抖擻起精神,絲毫沒有疲憊的神情,反而興致勃勃地在會議廳裡翹首盼望,不知是終於逮到機會能離開教室,還是早已慕名黃春明老師已久?或許正如黃老師演講時所言,「最好的教室是天與地」,縱使演講廳內沒有高山流水,沒有鳥語花香,但黃老師生動詼諧的肢體動作和國台交雜的童趣語言,使我們的眼前仿若爭相冒出一片片青綠稻田,一群群渾身是泥的頑童、一隻隻伴著夕陽捨不得返家的風箏,原來作家筆下的栩栩如生的場景,都源於他珍愛的童年記趣和炙熱的家鄉認同。黃老師認為創意源自於「生活的體悟」,我們的教育若能更重視「實踐」而不是「答案」,孩子們將有更豐富的生命經驗。此外我們也發現黃老師的「悲憫情懷」不只體現在他對筆下的弱勢人物的關照而已,在演講過程中,我們看到:他將自己的背包挪開讓位給遲到的聽眾、他一再感謝那位幫他拿電扇的會場工讀生、他為讀者朗誦最新詩作〈有一粒種子叫蘭博〉,文如其人,黃老師溫和待人且事必躬親的態度,放下了「大師」架子,使我們真正見識到何謂「大師」風範。
  演講尾聲,鍾毓媛同學詢問黃老師:「在你四處『流學』的生涯中,你有沒有曾經想放棄過?」黃老師爽快了當地答道:「沒有,因為我是有明天的孩子。」七十六歲的高齡,他還堅持不輟地寫作、辦刊物、排演兒童話劇,比我們都要年輕許多,黃老師拋卻自己生命經歷過的種種苦難,為我們示現了充滿可期的未來,希望我們聽完演講後,不管何時,都能帶著這顆黃老師贈予我們的種子,在這塊寶島上持續散播芬芳。
  
以下將高三一同學們親臨演講的心得,依主題節錄出來,與全校師生們共享:
  
文壇長青,人生典範
1. (廖若羽):他身體健朗,演說時雙手也沒停過,靈活生動得比劃出「劈竹子」等七個動作,相信只要運用點內力就可再冠上「武學大師─黃春明」的名號了。

2. (廖宸皜):看到黃老師的第一眼有種奇怪的感覺,畢竟課本所選的作家大部分不是古人就是已經作古了,所以看到一個課本裡的人物「活生生地」站在那兒,有些奇妙。……大家都被他風趣的談話給吸引了,我也從他講話中找到了老師所說的「詩人的氣質」。

3. (劉宇涵):黃春明老師雖然自嘲著自己學歷殘破,但我真的能深深感受到,在他淡淡的、樸實的生活中,領略了蘊藏其中的種種道理。他不是用很複雜的觀念在理解這個世界,而是內心那股強大的「感受」能力。

4. (羅翌鳴):我一時無法把眼前這個老頑童與那個寫〈國峻不回來吃飯〉的父親重合,那個在兒子的墓前不發一語的老人。我一時無法接受,我是不是誤把他看成一個完美的人了?那種充滿生命力,像少年漫畫主角的人?黃春明他,其實背著很沉重的東西對吧?而我,膚淺地什麼都看不到。

5. (賴彥慈):看到一位七旬老者急切要把光和力量投射轉移給台下聽眾的身影,這樣的感動,說實在,更勝於講詞。

6. (黃穎柔):對一個76歲的人來說,努力傳達「創意從經驗而來」這件事是多麼辛苦與疲累啊!然而在這兩小時多的演講裡,黃春明老師卻用他的毅力、幽默與熱忱做到了。

7. (陳境容):我想影響我們最大的不是黃春明先生的演講有多麼活潑有趣,或是富涵多少深奧的人生哲學,而是他本人從頭到尾,一舉手一投足,所展現出的那股對生命的熱情。

8. (余佩樺):聽演講的當下,未必能夠完全領會講者的意思,但是演講中的點點滴滴卻能留存為日後「思考之材料」,這就是聽演講的意義。

生活教育,苦民所苦

1. (彭冠綸):老師對《戰士,乾杯》一文中提到的「結構暴力」做出了回應,原住民在醫療、教育、經濟等都不如我們這些外來族群,而導致這些社會種種不平衡現象的發生,我們都是共犯!所以要如何平等幫助這些結構上較弱勢的族群,是我們要去學會的。

2. (林莞婷):以黃爺爺的比喻來說,一路念書讀大學就像在房子上加高加蓋,失去了的童年生活經驗如同房子地基的淘空,等哪一天房子倒了,我們才會發現,原來生活經驗乃是教育的基礎,一旦基礎沒了,再往上蓋也是枉然。

3. (吳傳心):黃老師提到,現在的社會上有太多不知道如何生活的知識份子,一味專精、研究,卻根本不清楚一般人民到底需要什麼,更別提苦民所苦了。……高齡76歲的他,身上散發出來的活力不亞於座席上的任何一人,這使我訝異,同時也使我佩服。

4. (蔡孟昕):就算我們熟讀了書上耕田的技術,真要我們下田,我們辦得到嗎?這些都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生活知識,要真的實地去體驗才會懂得的知識啊!
5. (戴宜玟):他們那一代比我們這一代強許多倍的「生活體驗」,原來就是他們之所以能夠應變,能夠為我們這一代打造出優良成長環境的原因。我們之中的許多人,不知不覺中落入象牙塔的圈套裡,成為新一代比草莓更弱的「族」!

6. (鍾毓媛):很喜歡老師用他自己小時候的生活來講解「生活教育」,那種感覺就像是自己也到了那個時代,光著腳丫到處玩。他說他是用腳讀地理,我想,他也是用腳去傳播「希望人民更好」的「希望種子」吧!

7. (林庭郁):聽完老師的演講,接受到最大的鼓勵應該是:「自己不但要當個小玩童,還要當個小頑童,頑固地朝著自己的夢想邁進。」

8. (何旻勵):小時候,大人總是要我們有什麼偉大的夢想……,但,長大後才發現我們還是得臣服於現實的魔爪。所謂的夢想最後也淪為「現實」─它那滿布蟲子的華袍,是的,我們都不快樂了……。當夢想最後只剩下「行動規範」,我們又能如何「放肆」地築夢呢?

9. (張君蔚):我真的相當贊同黃老師說的,一個人一定要自己好好地去闖一下,不然,他能看到的世界,永遠都只是表象居多,因為他沒發現一個全人類都一樣的東西,那就是「人性」。

10. (林嘉柔):我們這個世代的小孩,大多不是「有明天的孩子」,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許多人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貧乏,黃春明爺爺也說:「『買』這個動詞,像個怪獸般,把許多動詞都吃掉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我想因為我們擁有太多了,不論是物質上的或是來自父母或社會所給予的。

11. (劉逸仙):「現在的年輕人因大人的世界而流亡」,我開始省思,我是否在升學路途中變得盲目了?我是否有任何自己的想法?而最後,黃春明老師留給我們一句話─「要當個有明天的人!」

12. (楊凱文):「有明天的孩子」,這是多不容易達成的目標。現在多的是沒有勇氣也缺乏生活經驗的人,只敢活在逝去的過往,總哀嘆著「想當年啊!想當年……」,我期許自己可以不必想當年,做個有明天的孩子。

13. (翁榛憶):身為高三的學生,總是對未來充滿不確定與恐懼。我們問黃春明老師,當年正在做「流學生」的他,何以面對這樣的心情呢?老師立刻笑著回應:「我是有明天的孩子!」那一刻,我感覺自己也獲得了一種「有明天」的力量,期待自己能毫無畏懼地邁出未來的每一個步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