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第八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十五日   Jan. 2003

回 首 頁 藝 文 天 地 班 級 讀 書 會 合 科 教 學 學 習 型 組 織 讀 書 心 得 學 習 障 礙 活 動 看 板
.

.

.

. ..

地理延伸報告 ∼ 《千年一嘆》讀書心得節錄

.
                      
高三3班 楊之穎

希臘    -閒散第一

作者余秋雨初到希臘時,便說希臘「 既已失去古代的格局,也沒有現代都市的規劃 」( p.28)。 到了納夫里海濱,他「又一次體味了希臘的單純明晰。這些城堡曾經給祖先帶來那麼多痛苦,現在既然功能廢棄,猙獰不再,那就讓它成為景觀,不拆不修,不捧不貶,不驚不咋,也不藉著它們說多少歷史、道多少滄桑,事情已經過去,大家只在海邊釣魚、閒坐、看海。乾淨的痛苦一定會沉澱,沉澱成悠閒。」( p.39 )「 對物質的追慕,對他人的防範,他們都看得很輕,閒散之間埋藏著一種無須攀比他人的自重。」(pp.39-40)余秋雨又引用了一個為人熟知的寓言故事,敘述漁夫和外國遊客之間的對話。這個故事我在之前曾經在電子信箱中收到過,故事中的漁夫是一個墨西哥人。故事讓我們現代人省思,我們終日為錢為功名而勞勞碌碌,抱著退休後享清福、親近大自然的打算。不管是希臘人、是墨西哥人,那個漁夫直接跳過我們經歷的勞碌而一生都享福、親近大自然,大志,到底值多少?或許因為近來對高中生活特別煩悶,更有所感。若能夠不必上學、以後不必上班,終日到處遊玩、看我想看的書而不要在書本中暈頭轉向,豈不是很好?余秋雨卻認為「希臘人的這種生活方式也包含著諸多弊病。首先是整個社會失去了精氣神,有很大一部分閒散走向了疲憊、慵懶和木然。這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貧血和失重,又難以與現代世界合拍,結果被現代文明遺落。」(p.40)我卻覺得他這話是受了現代價值觀影響
。若沒有所謂的現代世、沒有國家與國家之,分那麼是否趕得上現代發展,經濟是否有競爭力果真會那麼重要嗎?我認為不會。雖然這一份閒散多出現在落後國家之中,使人得閒散是落後的、怠惰的,但是不妨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因為這些地方的人民無法插入現代的競爭,而反而找到了另一種跳脫競爭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不一定是不好的。而我多麼想活在不是「現代世界」的世界中!那麼我也可以不必受現代價值觀的限制,像漁夫一樣過著閒散的日子。

埃及    -象形文字

  余秋雨在埃及時,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在這裡我至少看到了埃及文明中斷、中華文明延續的一個技術性原因。初一看文字只是工具,但中國這麼大,組成這麼複雜…要統一文字又是何等艱難!在其他文明故地,近代考古學家遇到最大的麻煩就是古代文字的識別,常常是花費幾十年才猜出幾個,有的到今天還基本上無法讀通,但這種情況在中國沒有發生,就連甲骨文也很快被釋讀通了。我想,所謂文明的斷殘首先不是古代城廊的廢弛,而是一大片黑黝黝的文字完全不知何意。」(p.77)在盧克索的太陽神廟中,「每個石柱上都刻滿了象形文字,這種象形文字與中國的象形文字有很大差別,全是一個個具體物象,鳥、蟲、魚、人,十分寫實,但把這些人人都能辨識的圖像連在一起,卻誰也不知意義。這是一種把世間萬物召喚在一起進行神秘吟唱的話語系統
,古埃及人驅使這種話語系統爬上石柱,試圖與上天溝通。」(p.94)我本身很喜歡鑽研文字…喜歡了解中國字行成的背後有什麼樣的邏輯、理解英文字的根源,追溯到希臘拉丁文,與其他語言連結。但是我所接觸的範圍僅限於中英文。當我看到蘇美人的鍥形文字、希伯來文、韓文、埃及的象形文字,我完全無從猜測。我卻很有興趣了解更多:這些奇形怪狀所代表的音、義是什麼?如何使用?這些文字是怎麼發展出來的?記得六年級時,上西方社會課,有一個單元介紹埃及。老師曾經給我們一個表,將埃及的象形文字對照到英文字母,讓我們試著拼湊出自己的名字。印象中有鳥、坐著的人、法老的冠帽、蛇、葉子、獅子、手臂等圖形,不難辨認,但是這些圖形並不是那麼的簡單,代表的不只是所繪出的東西。那時候便已經覺得埃及的文字好繁複又好神秘。現在我更了解到,象形文字的神秘與不可解讀是多麼的可惜。人類畢竟是有限的,只能夠以文字和聲音溝通,打破不了這樣的文字隔閡,便無法解開這些有關於古文明的謎,反之如果能夠解讀文字,便有如握了一把萬能的鑰匙,通行無阻。其實,文字是很美的東西,值得研究,且其重要性不限於考古,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必要的


以色列、巴基斯坦    -沙漠奇蹟

奔向耶路撒冷的途中,余秋雨因沿途所見而有所感觸,記錄下眼前的景象。「世界上有那麼多沙漠,而這兒居然這樣。我們實在忍不住了,鑽進了一個塑膠棚。…主人要我們蹲下身來看他們種植的秘密,原來地下仍然是沙,只不過有一根長長的水管沿根通過,每隔一小截就有一個滴水的噴口,清水、肥料、營養液一滴不浪費地直輸每棵植物。『全部電腦控制,人要做的只有一件:坐著軌道車採摘!』主人的口氣很驕傲。他說,每家農戶一年的產植約二十五萬美元。…好客的主人執意要領我們到附近一個高坡上,鳥瞰一下整個農莊。到了高處一看,層層疊疊的塑膠棚鋪展得那麼遼闊,陽光依照宛若一片浩淼的湖水。我在高坡上想,多年以,來中東地區戰亂不斷,大家都在爭奪土地…人們有沒有可能減少一點彼此之間的爭奪,去向自然爭奪一點空間呢?我覺得,以色列人在沙漠裡寸土必爭地擴展綠洲的奮鬥,要比對哪塊高地、哪個半島個軍事佔領有意義得多。
」(pp.129-130)地理課中,介紹中東地區不得不花一點篇幅介紹以色列的滴灌技術以及所帶來的沙漠奇蹟。以色列人真的使人敬佩。他們居住的地方自然環境處於劣勢,但是他們卻發展出因應環境的獨特方法,技術和農產量不亞於他人。而更了不起的是,他們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沒有為了進步而造成環境的迫害;相反地,他們為了無生機的環境帶來生命力,使沙漠中出現清泉與新鮮的果品花卉。以色列人的成就和精神都是值得世界各地的人們效法的。對於余秋雨在書中的感嘆,我也只能同意。如果花費在爭執與衝突中的精力能夠省下,來用以為人類尋求生計與能源,人們一定能有更大的成就與貢獻。其實這個道理也可以延伸到我們一般人的生活之中。如果我們少花點力氣在抱怨、反抗、衝突、沮喪,省下許多時間而好好過日子,一定能夠使自己和他人都活得更充實。若能夠除去負面的問題而朝正面努力,一定能夠使這個世界改善許多。

伊拉克    -禁運的受害者

一行人到了當地的小學中,看到了禁運對於當地小朋友的影響-沒有紙張,課本只能一屆傳一屆的重複使用,破舊不堪;體育課的塑膠球完全沒有彈性,也快裂開了;文具嚴重缺乏;學童臉上毫無笑容,口中喊著「
打倒美國!反對禁運!」。生活貧困,導致失學孩童的比例很高。醫院中,許多孩子因為藥品禁運,只能等死
。(pp.203-205)或許因為是小孩,讓人特別難過。談起伊拉克,大部分的人想到的是薩達姆哈珊總統與禁運。或許由於平日所接觸的觀點,會認為哈珊總統是壞蛋,伊拉克遭受禁運是活該。余秋雨在伊拉克的所見所聞給人孑然不同的觀點,讓我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看待禁運。禁運沒有讓該受罰的人受罰,反而是無辜且無助的人承擔
,而人民不會因此而反抗,只會默默接受臨到頭上的一切災難。禁運使伊拉克無法接受外來的資源。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一旦被禁運,都難以生存,因為各國間存在著互相依賴的關係。其他的國家利用這一點來斷絕一個國家人民的生路,不是很正當的手段,也沒有達到目的。至於統治者,因為自己的政策而讓百姓這樣受苦,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百姓的責任,實在不應有統治權。

-當地人與美國

余秋雨談在他所住的拉希德旅館,進門處的地板上便有布希的漫畫像,供人踐踏。在巴格達建城紀念日的慶祝會中,與當地民眾閒聊。他們問一位老人伊拉克為什麼與其他國家關係如此的不好,老人回答:「因為巴格達太美麗了,他們嫉妒。」他們問一位十四歲的小女孩討不討厭美國,她以英語回答:「人民不討厭,政治討厭。它沒有理由強加給別人。」問她如果討厭美國政治,為何學英文,她回答:「語言是文化,不一定屬於政治。」( p.216) 在伊拉克,可以接觸到的觀點不同於平常所接觸的觀點。當地人對於美國的厭惡不亞於美國人對於伊拉克的厭惡。但是,無論大多數的人如何偏激、愛恨分明,總是有人仍然保持理性-余秋雨他們所見到的理性出現於一位言語驚人的十四歲小女孩身上。這樣的情景和他在耶路撒冷描述的情景意義有相似之處。當大多數的人觀點都已成型,有時候希望出現在小孩子身上。小孩子還沒有受到各種偏激的觀念所影響,因此他們的言行都帶著勝過成人的智慧。如果他們能夠保持著寬廣的心胸,那麼便有和平與相知的希望。

印度    -泰姬陵

看到阿格拉的泰姬陵時,「哪裡還有什麼漂亮華麗,它只是它,世界第一流的建築,只以童話般的晶瑩單純完成全部征服。有點孤獨,有點不合群,自成一種氣氛,又掩不住外溢的光輝,任何人都無法摹仿。這樣的作品在人類歷史上一共沒有幾件,見到它的人不分智愚長幼、國籍民族,都會立即叫起好來。現在,它就在眼前。」( p.343)泰姬陵是沙傑汗為了愛妻所建的陵墓,由二萬民工修建了二十二年。雖然泰姬是如此的美,背後的愛情如此動人,但是只為了一人私自的滿足卻這般的勞民傷財,導致一個王朝的衰敗。我們現在所見的只是成品,但當時人民所付出的卻是勞累和血汗。我們只看到它的美,當然可以輕易地說一切犧牲都值得。余秋雨便認為「一座建築比一個王朝更重要」 (p.331),但是我卻覺得我們沒有說這話的權力。建築現在站立起來,人民、財富與王朝早在我們出生前一千年犧牲了,我們只能夠欣賞、嘆息,但究竟什麼是值得的、什麼是不值得的,就不是我們可以強加判斷的了!

讀余秋雨的(千年一嘆),過程中常被他所描寫的景觀感動。我覺得余秋雨的文字和(國家地理雜誌)的文字同樣的美,同樣的能夠表達得十分精采,讓人對於一個地方、一個文化的精神有深刻的體會。自己時常有詞窮的感慨,但是當我讀余秋雨的書,便覺得他的表達同時替我表達了我心中的感受,常引起我的共鳴。我以後也想要和余秋雨一樣,在旅遊各地時寫遊記。我不奢望自己的遊記和余秋雨的一樣經典,只希望有辦法將我沿途所見所聞所感轉換成文字,做為旅遊的記錄。

( 編者按:這篇楊之穎同學的閱讀心得節錄自她高二時為地理科延伸閱讀所做的功課。
文句優美自然,見解深刻,引用作者原文處均清楚註明出處,特選刊登。原文共有萬
餘字,因篇幅所限,只得摘要登出,敬請見諒。)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