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第六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八日   NOV. 2003

回 首 頁 校  運  會 訪問校長 作文比賽 班級活動 地理教學 幼稚園部 每月一樹 活動看板
.

.

.

. ..

         地理延伸教學活動


電影
學地理

從賽珍珠《大地》探討華北的人地互動與社會變遷


◎高中部 劉玲秀老師 指導彙整
◎高二1班、2班 

一、緣起

近年來,在區域地理研究上有一個普遍的觀念是,必須掌握地方特定性,亦即去說明不同的社會過程會創造出不同的尺度的空間差異。今日的景觀乃是以一種線性的轉型,由過去景觀轉變而來
,故歷史的方法是區域地理的基礎。此外,藉由「社會學想像」的啟發,地理學也致力於自己的「
地理學想像」--- 一種對社會生活中地方、空間及景觀意義的敏感性,區域被視為社會互動的媒介。社會中權力與宰制所扮演的角色,是區域差異的主要因素;主體和自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區域敘事的焦點在於以社會來連結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並關切社會生活的所有面向,包括從經濟到文化與象徵。在此“新”區域地理的思潮下,區域地理研究的重心,由昔日「了解地方本身」轉向「將地方視為一個社會和文化的類目」。過去以「人/ 自然」的觀念來檢視區域特色,現今則被「人/社會/自然」的觀念所取代(王秋原,1997)。 

因此,個人認為在高中區域地理的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將此新區域地理的概念包含在內。教學的過程不應僅是資訊的移轉,而更應是關於某一特定主題的參與對話。主題即地方,一個說者與聽者相遇並參與的場域,如此,可使地理的想像明確地進入教與學的過程中,並使地方成為有意義的空間概念。

二、電影與地理理解

以文學電影作為地理教學的素材或媒介,最大的兩項優點:一是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二是時間效益高。學生毋須花費太多時間閱讀原著,且影像對於學生理解一地自然及人文景觀,具有直接而真實的感動。本次教學所採用的影片是美國米高梅公司於1937 年所拍攝的《大地》影片,此片場景多數在美國加州拍攝,演員且多為西方人,是提供地理學“真實世界”之想像美中不足處;然因影片中對華北自然環境的限制與災害(如,蝗災、旱災)、人地關係(如,維生方式、城鄉差距、人口移動)、社會結構(如鄉土社會,權力結構、女性地位變遷),以及人民如何在這塊土地生活與成長等內在心理活動,有精彩而生動的刻畫,提供了探索華北的農民、生態環境與社會變遷的理想對話素材。

三、非問無以廣識

提問是創造性思考的歷程,有助於協助學生在觀看影片時對細節之掌握,亦能提升影片觀看中之意義理解。以下是實施教學班級:高二1班與2班部分精彩提問之彙整:

第一部份:關於土地與生活的交集

1.王龍的家在哪裡?為何他一塊地種麥,另一塊可以種稻?片中城鎮與農田位置分布的關係如何?    
   該地區的主要水源為何?

2.華北為何天災頻繁?當地天災是否有規律性?蝗禍的成因及分布?片末對抗蝗蟲,挖溝引水的作
   用是?

3.牛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什麼作用?為什麼殺一條牛感覺上比殺死自己的小孩還痛苦?

4.王龍為何一直買地?人民對土地的看法如何?為何他們寧願餓死也不賣土地?土地在他們精神  
   上,及身份地位上有何重要性?

5.為何當地居民遇到天災總是向「南」逃?他們所謂南邊是哪裡?

6.為什麼北方農民逃到南方後難以謀身?南北方的生活方式有何差別?

第二部分:關於社會族群在區域結構中的權力關係

1.為何阿蘭連王龍要納妾都不會抗議?當時的婚姻制度,女性的家庭地位有何特色。

2.片中所呈現的婚嫁模式,與權力結構關係如何?

第三部分:批判性思考-電影與事實

1.當地居民的生活觀念和態度怎樣?和現代人有何相似或相異之處?

2.這是由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世界所拍攝的電影,是否有何與真實世界不同之處?差異為何?

3.本片有何不妥之處?或刻板印象(如:衣服、場景、人物等)?

4.為什麼片名要叫大地?有何意涵?

四、對話是教與學的靈魂

◎從影片中可以印證課本中華北的哪些環境特質?

于豪靈:氣候特徵〈雨量變率大〉、天災多。

曹君華:例如,蝗災、旱災、天氣變化和飢荒等。

季宜諶:居民對水的使用,非常節省。

郭又慈:靠天吃飯,收成不穩定。

◎當地居民如何取得水源? 

林函穎:應該是鑿井取得吧!因為當地氣候有點乾燥,降雨變率大,鑿井取得的水比較穩定。

劉威廷:我想古代運河的比例很低,因為古代運河至今可能有相當大的改變,影片中的河道極為縱
                 橫,就更不太可能是大運河;若說是黃河,又過於澄清,這麼推測來有可能是海河吧!

李孟融:他們平時要靠踩水車灌溉,取水於平時應該還算方便,有溝渠便不需大老遠地去挑水;加
                 上常乾旱但不常水澇,所以應在淮河附近。

沙升駿:對應當時的水資源缺乏,現在當地仍有相同的問題;現今大都市聚集了更大量的人口,對
                 於水的需求更勝以往,現在政策以「南水北調」最受大家認同,請說說你的看法。

林函穎:雖然工程浩大,但我覺得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啊!南方水資源較豐富,支援北部也是應
                 該的。

李孟融:這不失為解決北方旱象的方法,只是引用南方的水,或多或少都會使南方水資源供不應求
                 ,隨著南方的開發日漸加快、盛行,水資源還是有缺乏的危機,而且也會影響河川的生態
                 。

◎王龍為何堅持要回到北方?

蔡秉原:在南方過的不好。

曹君華:北方才是故鄉。

季宜諶:北方的土地是他辛勤努力的心血。

郭又慈:對北方有了歸屬感,因為北方有自己的土地,那才是自己的家。

◎為何王龍在阿蘭過世後,深有所感地說:「妳是我的大地。」?

沙升駿:因為土地對人民極為重要,所吃所用皆源於大地,就與阿蘭一般。

陳品縈:因為最後能使王龍富裕一些,一切都是阿蘭掙來的。如果沒有她,那麼一切都只會是零。  
                 她對王龍來說就像大地一般重要,阿蘭一生都為王龍辛苦地付出,就像大地生生不息的耕
                 耘收成,是生命力的象徵。

林函穎:如果沒有阿蘭的默默支持,在背後不斷的付出,王龍不可能有後來的成就,阿蘭,就像大
                 地一般,帶給王龍一切。

劉威廷:阿蘭是真心為王龍付出,她所做的一切,其實王龍都知道,只是有一些話當時大男人主義
                 之下,不敢公開說。但阿蘭死後,這樣感謝的話便脫口而出,「大地」正代表著王龍對妻
                 子的無比感謝與內疚。

李孟融:阿蘭維持家計,為王龍掙來豐衣足食的日子,自己卻犧牲受苦、默默奉獻。

◎本片想要傳遞的訊息是什麼?

陳長廷:表達華北地理環境的限制,以及社會上男女不平等惡俗。

張維貞:華北人民應對災害的態度、男女關係、夫妻關係的不平等。

徐 鈺:華北人民面對天災、困難的解決辦法。

白學穎:概述華北農民一生所遇之人與事。

陳長廷:人地關係,土地改變人也變遷,人與地不可分的關係。

胡寶華:大地這部片子以華北為背景,敘述農夫王龍在雨量變率極大的地方,靠天吃飯的奮鬥過程
                 。他們尊敬天、愛惜賴以生存的土地,雖然人的力量無法抵抗乾旱,但是藉著科學的知識
                 ,他們成功的抵擋了,從古早以來,大家無法避免的蝗災。或許「大地」想傳遞的訊息是
                 :只要有大地在,一切都可以重來;而人的努力、執著,加上進步的知識,可以和“天”
                 抵抗。

季宜諶:我認為拍這部電影的動機和想傳達的是,中國農民跟土地之間牢不可分的深厚關係。一開
                 始土地很合作的讓農人們大豐收,但是世事難料,接下來土地背棄了他們,一場大旱災奪
                 走了和樂、豐足的生活。但是天還是站在王龍一家人這邊的,雖然歷經了一場浩劫,卻幸
                 運的撿到一袋珠寶,得以返家。後來王龍卻因為優渥的生活,忘記土地和天的恩惠,導致
                 迷失自己。而最後的蝗害,代表了聽天由命的舊社會受到新知識的衝擊,並不再屈服於天
                 災,奮而抵抗天命,因而獲得對待天、地的真正態度─不是一昧的害怕或是任意的予取予
                 求,而是以尊敬的態度去面對。或許,作者最後真正想表達的是:「土地」、「天」和「
                 人」這三者彼此制衡、合作,並取得調和的,這種環環相扣的關係。而我們所要追求的,
                 也就是其中最完美的平衡吧!

五、延伸討論:營造高層次思考的機會

 ◎當地居民的生活觀念與態度為何?與現代社會有何差異?為什麼?

王詩涵:如我們所熟知的臺灣農民,「敬天」可說是所有活動的中心和最後的心理依歸,對於中國
                 的農業文化來說,這個敬天的概念是十分根深蒂固,也是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舉例來
                 說,《大地》電影中的華北農民,對於天災的來襲都是抱持著一種消極的態度,以蝗災時
                 最為明顯。

李孟融:當地人非常節儉,王龍一家人把茶視為奢侈品,阿蘭連掉到地上的桃子都要撿回來種,這
                 和他們的物質環境不好有關,並沒有多餘的東西可浪費,凡事都要未雨綢繆。例如王龍結
                 婚當天特別洗澡,多洗了一些水,它父親便不以為然,因當地常發生旱災。生活雖窮,一
                 般人還是堅持應有的道德觀念,即使在逃難中,王龍也決不允許小孩偷東西。當地人生活
                 知足,有田可耕就很高興,生性善良、倫理觀長幼序很嚴謹,例如,王龍的叔叔無論在如
                 何過份的要求下,從未惡言相向;更難得的是,遇天災歉收時,他們吃樹根泥土,卻不怨
                 天。

◎鄉土社會的特質是什麼?

王詩涵:從費孝通先生《鄉土本色》一文中,可以整理出中國傳統農業社會裡的幾個「鄉土特質」
                 :有土則有農、人口不易移動、生活的地方局限性、終老是鄉、意識形態上的潛移默化等
                 。有些看法是可以從電影中去印證的,但是多半在電影中並沒有提及。因為,電影的篇幅
                 有限,主題牽引著題材的取捨。從王龍南下,卻又急於北返的那種心態,不難想像費孝通
                 先生所提出的「終老是鄉」還有「人口不易移動」的概念。中國人絕不是想搬家就搬家的
                 ,土地、祖宅,都有他們對這個家族的意義,是無法輕易拋棄的。中國人對土地和家鄉的
                 重視在電影中隨處可見,強烈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心中的那種「土味」——也就是那種對鄉
                 土的情感。

袁則安:中國農村社會的人民,大多是「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有極高的互相熟悉度與信任
                 性,以及極低的流動性,使得他們很少接觸外地的陌生人,不需要創造新的社會關係,也
                 害怕社會關係的破壞會危害到鄉土社會的穩定性。家族成為農村社會的主體,而家族中又
                 是以同性關係較為緊密,因此對於男女關係,一向是採用「男女有別」的原則。影片中的
                 阿蘭,就是典型的一個中國農村婦女,結婚之後一切以家庭為生活的重心,念茲在茲的就
                 是照顧好丈夫及孩子,並孝順公公。生活簡樸,省吃簡用就是為了要改善全家的生活,即
                 使生活充裕後丈夫變心,在整個社會環境的壓力下,依然默默忍受、毫無怨言。對於處於
                 現代社會中的女性來說,這的確令人無法認同。夫妻之間應該要相互付出與信任,不能只
                 有單方面的付出,這是不公平的。

◎本片有何不妥之處?或刻板印象(如:衣服、場景、人物等)?

季宜諶:我覺得這部片子特別的地方在於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久居中國的外籍人士,而片中許多重
                 要角色也是由外國人所飾演。以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能將中國人的情感、思想給詮釋出
                 來呢?片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待人接物和處世態度上,作者明顯的把中國人的勤奮、謙虛
                 、對神明和天的敬畏,表現的很透徹;但同時我們的懶惰、唯恐天下不亂、心機重、刻薄
                 等等的劣根性也刻劃的淋漓盡致。就算影片中表現的有點誇張,卻都是不能否認的事實,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旁觀者清吧?因此我們必須以客觀、尊重的態度,研究從外國文化的
                 角度,對中國的看法,推敲出其中的意義,並仔細分辨出其中的事實與刻板印象。

胡寶華:電影一開頭的音樂是茉莉花,接下來還聽到了鳳陽花鼓等等的音樂,都是很中國的。這部
                  片子在音樂方面也下了挺大的功夫,只是運用的地方有些差距或不適當,這大概是看由西
                  方電影拍攝中國故事好玩的地方之一。

黃任瑋:電影中王龍非常守禮,舉手投足都符合著中國儒道的觀念,拱手做揖,彎腰及膝,把中國
                 是禮儀之邦的觀念發揚光大,但也因此缺少了一點真實的感覺,顯得有一點太「假仙」。 
                 王龍是個農家子弟,應帶有一點鄉土氣息,對長輩雖敬,對他人雖有禮,但不至於如此做
                 作,這或許是西方人對東方人的一種刻板印象.。

◎我對《大地》影片的感想

李宜馨:全片在作者及編劇的安排下,情節引人入勝,步調緊湊不急、幽默、感人、驚險,非常值
                 得一看。這是我第一次看這種「文學著作」,以前都覺得那種得獎的東西一定是沉悶難懂
                 ,但是經由這次欣賞影片的方式,發現不但沒有睡著,反而看得津津有味。我現在反而想
                 利用暑假,去找找原著來看,一定又會有不同的體會。此外,從「外國人」的觀點來看中
                 國,也可以看到另一面的中國。

薛郁齡:我覺得這次的活動非常有趣,讓我除了課本的知識外,對華北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而且印
                 象深刻。華北這個地區的農民,實在是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影片中有一幕在農作物收成
                 的時刻,來了一個暴風雨時,表現的最好:每個人都極為賣力的收割、運糧,為自己和家
                人的溫飽拼命。我想那種和老天爺爭時間的感覺,是我們很難體會的,因為科技的發達,
                現代人都有著人定勝天的心態,那種試著和大自然妥協出一個生存之道的生活模式,我們
                早已忘卻。

六、結論

本次活動在同學認真的配合下,成效良好。多數同學肯定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引發學習的興趣,亦能增進地理的理解。審慎選擇影片,周詳的事前準備,是活動成敗的關鍵。然而在利用媒體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忽略使用影片教學的限制:電影中的場景,即使是實地拍攝,並不全然反應地理的「真實」,就如同地理學者所言,電影中對「地方」的影像紀錄,是影像拍攝者對一「地方
」的再詮釋。因此,如何引領同學做批判性思考、合理詮釋、以及檢視影片中可能有的文化偏見,是身為教師者必須努力的方向。


TOP

z